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八角楼里听风雨

青瓦映衬,绿树簇拥;八角凌霄,风采不减。让我们一同走进带有浓重传奇色彩的革命遗址——八角楼,去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八角楼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原名魁星楼,是为了纪念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而建的,在那个时代,这就是一座“政绩工程”。然而让它被载入历史的,并不是因为这里曾出过多少人才,而是因为它见证了一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1933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东方军东征入闽,捷报频传,把当时驻扎在福建一带的国民党十九路军打得连战连败、军心涣散。8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克诚率东方军进驻延平王台,9月上旬,在王台地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溪口革命委员会”。

十九路军“剿共”失败后,首领蒋光鼐、蔡廷锴等深感若再服从蒋介石命令积极“剿共”,不但没有取胜希望,还可能有被歼灭的危险。为寻找出路,决定响应中国共产党“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号召,把反共变为联共,举起了反蒋抗日的旗帜,并派出黄埔军校二期生,中共早期党员陈公培与红军联系。

于是,蔡廷锴亲自将化装成农民的陈公培送到水口镇,命令司徒非旅长派人护送他进入延平西南苏区。9月22日,陈公培一行五人到达东方军指挥部王台。时任总指挥的彭德怀迅将此事电告周恩来,周恩来即派袁国平前往接谈。接着,中央局又两次致电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和滕代远,提出与蒋光鼐、蔡廷锴谈判的先决条件。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与陈公培谈判很成功,形成诸多共识。如十九路军应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准许民众抗日反蒋和组织义勇军自由,释放反帝反国民党政治犯,停止反共反苏维埃宣传等。9月28日,彭德怀派人护送陈公培到王台对岸,又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了一封信,对十九路军和红军的合作表示欢迎,请他们再派代表到瑞金与中央直接谈判。彭德怀王台会谈后,反蒋抗日活动柳暗花明,十九路军与红军进一步合作,闽西北前线紧张局势得以缓和,王台许多农民参加红军北上。不久,陈公培陪同十九路军全权代表到达瑞金,先后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会面,签订了“抗日作战协定”。

一张四方桌,两把木椅,一个大嘴茶壶,一盏马灯……八角楼里,听着镇文化站站长介绍八角楼的历史时,我们发现,眼前这桌椅这茶壶这马灯虽简陋,却足以使得这座小楼熠熠生辉。

峥嵘岁月虽已远去,可如今,八角楼的二层和三层内,仍保留着当年东方军所用的生活用品,还有女红军的梳妆台、瓷器碗碟、石磨、锄头、镰刀和当年红军写的标语。1982年,为缅怀当年的战斗岁月,原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团政治部主任朱伯康(后任上海大学教授)曾为八角楼专门赋诗:“彭总当年驻此亭,威振八闽建奇功。十九路军遣来使,统战功高永不泯。”

当年的战火硝烟、枪林弹雨经历近百年的岁月已渐渐消弭。古朴的窗、斑驳的墙,仍然承载着久远厚重的历史。如今,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思念,时常有人前往八角楼参观。这幢三层塔楼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却气势依然,它展示给世人的,是革命先辈留下的不朽功绩。八角楼里听风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循着历史的光亮又纷至沓来,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如今,有关八角楼的革命历史事迹在山城早已家喻户晓,八角楼成为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的好去处。(叶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