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一生的守望

苏区时期,有一个凄美感人的红色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故事的主人公,是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的陈发姑。她历经风雨沧桑,真情守望当年参加红军长征的丈夫75年。从春望到冬,从青丝等到白发,等到双目失明。2008年9月,这位守望了75年的陈发姑去世了,享年115岁,给世人展现了长征背后一份忠贞不渝的真情实感。

陈发姑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她出生不到200天,母亲就撒手人寰,后被送到同是穷苦人家的朱家做童养媳,19岁便与朱吉薰成了亲。

1931年9月,两人听见外面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她拉着丈夫的手挤进人群,原来是区政府派干部来到上山坝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同村的伙伴们都跃跃欲试。发姑一抬头,便看到丈夫眼中的火焰,这种火焰,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民族的大爱!心里虽充满了不舍,却深知丈夫参加红军势在必行。于是发姑忍住泪水,对丈夫点点头,轻声说:“吉薰,去吧,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干革命的事情应该去做。”

年迈的老母亲一听说儿子要参军,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伯父闻讯后,默不作声,只是在屋里踱来踱去。晚上,陈发姑温言细语地说:“没事,你别担心娘,你去了,我就是娘的女儿,会好好照顾她!”听了妻子的话,朱吉薰更加坚定了参军的决心。第二天,朱吉薰便到区政府报名应征,成了当时全区第一批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的青年。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朱吉薰就要跟随部队北上长征。临分别的前几天,陈发姑以泪洗面,到集市上扯了几尺布,她要在出发前为丈夫缝制一套衣服、做一双布鞋,让他穿着自己亲手做的衣服、鞋子,踏上征途。衣服、布鞋上有多少针脚,就有发姑多少泪水,每一针、每一线都写着对丈夫的爱,对丈夫的不舍。丈夫轻抚着她的脸颊,安慰她说:“不要难过,等着我,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她忍住泪水,安慰丈夫:“你放心地走吧,我会等你回来的,一直等到你胜利归来。”

丈夫踏上长征路后,发姑也不示弱,她参加了苏区的妇女工作队,积极动员和组织村里的姐妹们筹粮筹款,为留守红军战士缝制军衣、打草鞋、洗衣裳;到红军医院里帮助照顾伤病员、送饭……她也给丈夫打草鞋,选最好的稻草,用最结实的麻绳掺杂,再加上深深的思念,都融进了草鞋里,让只够抵挡荆棘和硬石的草鞋也变得温暖了起来。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攻占了瑞金。陈发姑既是革命干部,又是红军家属,受到了敌人残酷的迫害。但凭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丈夫长征走后的第三个年头,婆婆便去世了,只剩下发姑孤零零的一个人。她常常倚坐在门槛上,眺望着村口,一边唱着送行时的歌曲,一边给丈夫打草鞋,守望着丈夫的归来。一年,两年,三年……十年过去了,丈夫还是没有一丁点儿消息,村子里也开始传出老朱家儿子已经在长征路上牺牲了。可发姑根本不理会,依然每天哼着送别的歌曲,希望能用歌声把远去的丈夫唤回。深情的歌声伴随着陈发姑走过了75个年头,当年同一天出发长征的瑞金幸存者都陆续回到了家乡,发姑的丈夫却没有一点儿音讯。但发姑心中始终坚信,她的丈夫没有死,他可能是在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既不能回家,也不能通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一定会回来找她的……

多少年过去了,每逢有人去看望老人,双目失明的她用再也无法守望的眼睛看着他们,急切地问:“那天同去长征的我家吉薰有什么消息?”再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句话,也会动容,但是谁也不愿去破灭老人心中美好的愿望……

什么才是忠贞,什么才是坚守,什么才是爱情?发姑以一生的等待诠释了一切。我们不难相信,当年义无反顾走上漫漫长征路的年轻红军战士,为什么那样勇敢、坚强和不怕牺牲,就是因为他们背后有无数“陈发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一种柔情却坚忍的力量,支撑着红军用双脚走完两万五千里的征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淦季轩 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