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乡村
初秋的冀南原野,色调粗犷而厚重。成熟的玉米和葵花地葱茏茂密,如绚烂的织锦铺展到遥远的天际线。静静的滏阳河和清漳河舒缓地绕来荡去,明镜般反射着蔚蓝的天幕。水泥路和白杨林区隔的阡陌间,成簇成排的小楼或平房星罗棋布,洁白的墙体与铁红或瓦蓝的屋顶形成强烈对比,望去分外鲜艳醒目。不见暧暧墟落,没有袅袅炊烟,这是升级版的乡村,一幅一望无际生气蓬勃宁静祥和的油画。
一
我们去的村子叫四留固。邯郸许多地名都这么生僻而古老。四,留,固,三个毫不搭界的汉字连在一起,含义就颇令人费解。经请教,说这地方原先是一处皇亲显贵的墓地,明朝永乐年间,有柴、任、谢、郝四户人家从山西来这里种田守墓,从此繁衍生息,各成聚落,当地土话叫坟头为固,遂合称四留固,寒来暑往,已六百余年。现有人口六百余户、两千五百多人,在邯郸算是较大的村子。
村庄布局与城里的住宅小区相仿。一条宽阔的街道自南而北,贯通全村。主街两旁,若干小巷纵横延伸,串起一个个民居院落。村支书忙着应付一拨影视记者,由村民李红民陪我走了三户人家。推开朱红色油漆大门,院子的整洁出乎意外,月台上,盆花正开,靠墙处,葡萄满架,舒适惬意的生活气息迎面而来。房间的宽敞漂亮显然是一般市民家庭不能比的,电脑、电视、冰箱等高档家电一应俱全,跑步机、按摩椅等健身器材也不算稀罕。因为做饭、取暖、洗澡早就用上天然气,屋里不再有烟熏火燎的气味;较前多了的,是客厅或窗外月台上的茶香。村民劳作回来,顺便到村口健康水站提桶过滤水,沏壶清茶解乏或招待来客,已是习以为常的生活享受。
李红民说,四留固三十多年前就是富裕村,家家万元户,现在更不成问题,全村跑运输的大货车一百五十多台,家用轿车三四百辆,说小康也不算吹牛。看来是真的。
与别处不同的是,在这个村子里,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触目处,都能见到有关传统电影的展示宣传,感受到浓浓的文化的氛围。如是独自初来乍到,你会感到诧异,怀疑是否走错地方,闯到了某影视拍摄基地。
村口牌楼式大门,门柱用电影拷贝铁盒焊接而成,顶部横额装潢如放大的胶片,上写“中国红色电影收藏第一村”一列大字。这新颖的设计便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村里沿街墙面上,《刘胡兰》《地道战》《林海雪原》《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智取威虎山》等一百多种电影海报分别镶嵌在镜框里,如同精心布置的主题画廊,隔几步就能见到一幅。画廊前,常有老师领着学生、家长带着孩子讲述李向阳、郭建光、潘冬子、李铁梅的故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村中心的电影广场,是村民健身娱乐的地方,每到周末,会放映不同时期的老电影,本村与外村的村民相约来观看,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这老电影只有这里才能看到,影院不会有相应的放映设备。
村东头的“电影人家”,其实是有多个包间、一百多座位的综合餐馆,每逢节假日,当地和外地客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一座难求。
其它各处,按照《沙家浜》《芙蓉镇》等电影故事打造的实景一条街正在紧张施工;包括培训学校、创意定制坊、展销中心在内的服装产业园渐成规模;占地四亩、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的红色电影博物馆已然竣工,只待陈列布展……
村支书杜寿金说,红色电影,是现今中老年人无法淡忘的文化乡愁,也是年轻人应当传承的精神基因。这几年,通过创建美丽乡村,村子环境好了,人心齐了,人气也旺了,大量游客接踵而来,在感受红色文化氛围,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熏染的同时,也给村上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
说起四留固的红色电影文化,不能不说到一个人:老魏,魏少先。一位被乡亲们称作红色收藏家的普通村民。
老魏原先是一家化工厂的老板,2004年一场大病,在北京做了心脏手术。养病期间,他成天躺在沙发上,面对电视里那些打打闹闹粗俗无聊的画面,愈发怀念当年露天看过的令他无比兴奋无比感动的老电影。于是关掉化工厂,开始红色电影的收集和宣传。十多年如一日,他四处奔波,征集不同时期的电影海报5000余张,拷贝7000多部,放映机150多台,歌曲唱片近6000张,成为中国红色电影民间收藏第一人。
魏少先61岁,身体比较瘦弱。但村支书老杜介绍,他其实是一个“特别倔”的人,认准的事情,非得干到底,撞到南墙不回头。他的藏品,且不说别的,单是电影拷贝,每部少则几千元,多的要花数万元。自从关掉工厂后,基本再没收入来源,为把这项红色收藏坚持下去,他耗尽所有积蓄,卖掉祖传的老屋,还外欠六十多万元的债务。
自然,他的收藏也是极为丰富和珍贵的。藏品中,有广东生产的新中国第一台70毫米电影放映机,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风牌放映机,有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军事题材动画片《瓮中捉鳖》,更有不少堪称绝版孤本的“新闻纪录片”,如《中国1949》《开国大典》等。其中的《瓮中捉鳖》,专家估价市值不少于500万元,老魏分文不取,连同另外两部堪称文物的拷贝一并捐赠中国电影资料馆。
老魏执着红色文化的事迹先后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五十多家媒体做过报道,《焦点访谈》就上过三次。这么多年,他除每周为村民放映外,还应邀到北京、天津、山西、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的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举办收藏展览,为十多万观众放映影片三千余场次。为此,他当之无愧地被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国防教育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证书及与中外文艺领导、名流的合影挂满他家的整面墙壁。
然而,作为一项有良好社会效益需要长期坚持的公益事业,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正当老魏因资金等原因渐感捉襟见肘时,省上关于创建美丽乡村的部署层层下达,逐级落实。四留固村闻风而动,乘势而上,村“两委”经发动村民反复讨论,决定乘全县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整体推进的东风,按照“生态环境提升、文明素质提升、富民产业提升”和“建设、经营并重”的思路,依托已有一定影响的红色电影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把四留固建设成广大市民回味激情岁月的精神家园,休闲消费的理想去处。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魏少先没想到二十多年筚路蓝缕的征集收藏受到如此重视,派上这么大用场,他由此感知到社会价值观念的积极变化,内心无比宽慰与激动。
三
我问美丽乡村创建从规划到落实用了多长时间,杜寿金说也快,一是有原来新村建设的基础,不必大拆大建,另起炉灶;二是凡经群众充分讨论大伙愿意干的事,推行起来就顺利。但魏少先说也不全是这样,如果没有老杜和“两委”班子的威望,也不会两三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前年冬天,优化人居环境的村容改造启动。按规划,全村须平整和硬化街巷道路三千四百平方米,除县上每平方米十五元的政策补助外,村集体尚需投入四十万元。招标会上,杜金寿说,村上搞建筑的人多得是,这活儿我们能干。于是男女老少一齐上,突击二十二天,超额完成任务,平整硬化路面五万平方米。
也不是认识完全一致。“两委”决议出台后,一些人家对拆除墙外占道的门台和简易棚就有不同想法。针对这部分人的私下议论和观望心理,支部连夜派人上门解释动员。第二天,“两委”十一位委员率先行动,一大早就开始清理自家门前屋后。随后,所有党员家庭和群众陆续跟了上来。只一天时间,全村的违规搭建和残砖烂瓦全部清除,为道路整修和绿化亮化开了好局。
凡是民主决策的事,符合群众长远利益的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不作秀,不搞花架子,这是杜寿金和村“两委”一贯的作风。四留固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人多,不少人常年在外打拼,最牵挂最不放心的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为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两委”会果断决策,把现有办公楼让出来,再投三百万元,创建了全乡唯一的村办幼儿园。与此同时,专供老人居住、就餐、娱乐的幸福互助院如期建成。“两委”的办公场所,则搬到旁边的几间平房。
威望正是这样炼成的。杜寿金担任村支书已三十七年,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都连选连任多届。三十七年来四留固从早先办小炼油厂,到建化工厂,再到搞运输业和发展乡村旅游,每次转型都应和着时代潮流和国家政策节拍,也得到村民的竭诚拥护和响应。
有位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离休老同志来这里参观考察,临走留言:四留固的“美丽乡村”是名副其实的。它的美丽,不只在村容村貌的清爽整洁,更在村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看了这个村子,我更加相信,我们的国家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可以办到的。
摄像机前,面对记者的提问,老杜的一席谈话语言平实,却让人难忘:村干部算什么官,不就是群众选出来给大家办事的嘛!你挑了这副担子,就得实心实意,日夜谋划,扑下身子带领大伙致富奔小康。老乡们日子过得越红火,越称心,对党和政府越满意,说明你才算没辜负党心民意,尽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应尽的义务。
这让我想起邯郸常见的两条标语: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标语红底金字,鲜亮夺目,如郑重的承诺,庄严的誓词,凝魂聚气,温暖人心,激励人们以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去开辟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王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