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千古万古 摇清风


《官场现形记》是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将大同小异的官场伎俩根据不同身份、地位、教养的个体,写得千姿百态。何藩台大胆无耻,却也笨拙得可以。相比之下,傅钦差就不显山不露水了:“天青哈喇呢外褂,挂了一串木头朝珠。补子虽是画的,如今颜色也不大鲜明了。脚下一双破靴。头上一顶帽子,还是多年的老式,帽缨子都发了黄了。”但实际上,骨子里却是个十足见钱眼开的主,在作为副钦差办某案时,他牛刀小试便捞了五十万两。而华中堂的老奸巨猾则令傅钦差自愧不如。他老人家“最恨人家孝敬他钱”,可“你送他古董他却顶欢喜”。他所收的赃物,光鼻烟壶就有8063个,每个至少值上千两银子。他还开了个古董铺,凡向其行贿者必须买其古董,堪称绝中绝!

试问那些现出原形的官吏们,三省吾身,扪心自问,能无愧于天地间否?

福建省仙游县书峰乡百松村,这个原先叫西坑村的村子,因村西南方山谷里有一条蜿蜒曲折长达4公里的古驿道,两侧夹峙着400多棵百年古松,遂于数年前正式更名为“百松村”。走在这条林荫石径上,抬眼望去,松荫如黛,葳蕤如盖,并不觉燥热。

这条千年古驿道不但是早期村里通往仙游县城的必经之路,也是祖辈传说的进京赶考之路,栽种葱郁繁茂的松林为的就是使过往之人在疲于赶路中,能得余荫而暑消,享清风而气爽,吟浩歌而神驰……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多少学子,从山下大济镇攀登百松村口这条通往省城的古驿道,走上出仕之路。

密林里会偶尔飘出三声咩咩羊叫,鸟儿也不知躲哪儿去了。寻它时,叶深不知处。只看见,每一棵松树都只肯长得像自己。人们喜欢把许多品格赋予某一种植物。莲花,一定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兰呢,必定是山中君子;松树,则自然是不畏霜雪。其实,植物们何尝知道这些,它们只是长成自己罢了。

每一个被历史记住的人,何尝不是如此,他只是做自己罢了。

那个倡导在古驿道两旁种下行道树的蔡襄,毕生刚直忠勇,疾恶如仇。治理开封府,便“谈笑剖决,从容洒脱,破奸发隐,吏不敢欺”;知泉州,便把当朝宰相之侄“按以赃罪,坐废终身”,大快人心,万民称颂……

蔡襄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时期,蔡襄力主社会改革,扫除腐败现象。“贪赃者废之,清廉者奖之”。在施政中,完善监察机制,造就廉洁自持、取信于民的好官,培育勤政为民的官风。蔡襄是时虽然还是个馆阁校勘,但他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建议,在北宋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再回想《官场现形记》,不由感慨: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岁月舞台上本色出演,是与非、功与名,光阴和民心自会明断、自会铭记。

耳畔不由回响起那千年之前的民谣:“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