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陆蠡: 于家为国 至死不渝

“父亲遇难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父亲的生平轶事,都还是从祖母那儿听说的。但父亲的精神和情怀,却影响了我一辈子。”已是耄耋之年的陆莲英对记者说。

陆莲英的父亲陆蠡,浙江天台人,革命烈士,1942年作为留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被日寇逮捕,在狱中英勇不屈被秘密杀害,时年34岁。其挚友巴金曾作《怀陆圣泉》缅怀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陆蠡也是一个著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散文集却低调如茗的散文家;一个译有《葛莱齐拉》《烟》《罗亭》等外文著作且学贯中西的翻译家。

“于家为国,至死不渝。”谈及陆蠡被捕后在监狱中的遭遇,陆莲英感慨万千。“日本人曾提审我父亲,问:‘你爱国吗?’父亲答:‘爱国。’问:‘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吗?’父亲答:‘不赞成!’对方又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父亲斩钉截铁道:‘绝对不能征服!’”

“这样的审讯还有很多次,常常除了问话还伴有酷刑,但日本人没有一次能从父亲那儿得到口供。”陆莲英说。民族危难之中的陆蠡,苦苦支撑在日伪肆虐的上海,犹如在茫茫荒漠之中,殚精竭虑地维护着文化生活出版社这一块小小的绿洲,以自己的方式毅然决然地向日寇宣战。

“父亲的为人是没得说的,他以‘身教’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精忠报国。甚至包括那些他写的散文集,也无处不在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早日复兴的期盼。以至于到现在,‘有国才有家’这句话成为了我们陆家众多不成文家风家训中最厚重的一条。”陆莲英说。

除了“于家为国”,陆蠡还以实际行动向后辈树立了“读书立人”的良好家风。“我的父亲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爱看马列著作。他经常从外地带回许多革命书籍给大家看,其中有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生平》《共产党宣言》,等等。我叔叔陆考金还在世的时候,常回忆起父亲夜里教他唱儿歌‘星儿摇摇’的场景,尤其是教他读书、识字,还常跟他说,条件再艰苦,也要念书,唯有读书,才能立人。”

再后来,每次陆蠡从外地回家,都会带来许多画片分赠给邻居的孩子,教他们看图识字。他对穷苦人家的孩子特别关心,回上海后,还寄书给他们,写信指导他们看书学习。

“父亲离世很早,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读书的情怀却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加有分量。如今我也八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我的一生不像父亲那样有大作为,但也时常恪守他的教诲,努力把‘有国才有家’和‘读书立人’这两个家训传承下去。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养成了爱学习爱看书的习惯。每次晚辈来看我,经常带几本好书来分享,这是我最欣慰的。”陆莲英说。(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黄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