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群众还记得
瓮安,贵州省中部的革命老区。80年前,红军长征四过瓮安,在猴场召开的“猴场会议”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伟大的革命足迹,为瓮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猴场会议纪念馆,一幅幅纪念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把我们带回了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馆长王维飞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贺龙军长护校
城关一小叫“城南小学”的时候,贺龙军长过瓮安,不让人打扰学校,还下令部队护校,在城关一小校史上留下一段难得的佳话。
1936年1月24日,红二、六军团下属四师师长卢冬生指挥部队由北门打进瓮安县城,守敌县保安中队长王承赞部及民团300多人溃不成军,弃城向平定营方向逃窜。
红军进驻县城后,打富济贫,开仓放粮。是夜,红军住在县城,其中有几十个红军准备住进城南小学。当时,学校课程因战乱时断时续。红军攻打县城的时候,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学校师生大都疏散躲藏起来,学校里只留下了少数几名教师。
奇怪的是,几个红军走进校门没几步,就被喊了回去。老师们壮着胆子想出去看看情况,刚走近校门就听一个红军操着外地口音喊他们。他们见红军和气,脸上挂着笑容,便和红军搭话。红军问:“你们这个学校有多少老师?多少学生?”老师们见红军好说话,都争着和红军搭话,还问红军为什么不住进学校来,学校的课桌可以当床,比睡在屋檐下、湿地上安逸。红军听了,笑着回答:“住进学校可不行。我们卢师长跟贺龙军长说过这个事情,贺军长下了命令,红军在哪里都不能打扰学校,说学校是培养革命火种的地方,红军打了天下,要好多有文化的人来建设,所以住在哪里都不准住进学校。贺军长还叫我们师长派我们班来保护学校呢!”
老师们听说了红军为“城南小学”护校的事,心里热乎乎的,忙张罗为红军烧开水泡苦丁茶、抬板凳。第二天,红军就过穿云寺、茅坡场,打平越县(今福泉市)去了。
“络腮胡子”借针
1934年腊月,经常有一些伤兵或掉队的红军战士经过瓮安。
一天中午,罗老汉正准备上山打柴,刚走到家门口,迎面走来一个长有络腮胡子的人。来人面带笑容地问:“老乡大哥,你有针吗?能不能借我用一用?”罗老汉连声说:“有,快请家里头坐。”在交流中,罗老汉得知了对方是红军战士。那个红军用完针,就还给了罗老汉。罗老汉留他吃饭,他死活不肯,说要赶队伍。罗老汉偷偷把针别在他的背包上,希望他以后用得上。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那个红军又回来了,他是回来还针的。他对罗老汉说:“大哥,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根针我不能带走。我们红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这是纪律。”罗老汉说:“红军同志,一根针不值什么钱,你就留着用吧!”但是,那个红军最终也没有收。
睡在屋檐下的红军
一位老大娘曾经亲口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她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年过年那天早上,很多人从她家门前过,据人们说,那是在躲红军。
一天,只有老大娘和她的母亲在家,她的父亲帮人干活还没回来。看着别人跑,她的母亲很着急,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老在屋前屋后转来转去,嘴里念叨着:“朗个(怎么)还不回来?朗个还不回来?”因为她的父亲没有回来,她和母亲没有跑。
中午,红军来了,排着长长的队伍。那时,老大娘家只有两间烂茅草棚,她和母亲不敢出去,就在家里躲着。一天一夜都没有红军去老大娘的家。
第二天天一亮,老大娘的母亲担着水桶去挑水,打开门,跨出去,一脚踩在一个肉乎乎的东西上,吓了一跳。低头一看,原来是踩在了门槛下的一个红军身上。老大娘的母亲吓得要死。那时,妇女的地位低,女人踩到男人身上,肯定脱不了干系。可是,那个红军醒了连忙爬起来,笑了笑,让到一边,还说了一句“对不起”。
老大娘跟在母亲身后,抬眼一看,屋檐下睡着很多红军,对门家的屋檐下也一样。当时老大娘不明白,红军为什么大冷天睡在外面不住家里。后来才明白:红军有纪律规定,不能侵扰老百姓。
透过一个个故事我们看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军队,始终把群众放在首位,在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尽管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却始终把纪律牢记于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民护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安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