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柳侯祠
在柳州,你随便问一个路人:“柳州有哪些历史名人?”他们也许脱口而出:“柳宗元!他在这里做过刺史,人称‘柳柳州’,柳州没人不知道!”
柳宗元当然不是柳州人,可是柳州人却似乎早已习惯了把他当成自己的“柳州人”。在柳州,人们谈起这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柳柳州”叫得仍然是那么亲切。而柳侯祠,是柳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而建的。
柳侯祠就在繁华的柳州城区,原名罗池庙,始建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现在,这一带已成为一个占地不小的城市公园,里面有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罗池、贤良祠等建筑,绿树成荫,闹中取静,是现代工业城市中难得的休闲好去处。主体建筑柳侯祠,由仪门、中殿、后殿、东西碑廊、东西厢房组成。
走进祠堂之前,人们也许要问起:刺史才多大的官,有什么资格封“侯”?的确,论官位,柳宗元也就是一个地市级领导而已,而且是个没上过战场的文官,按正常的官场秩序,是够不上“侯”的标准的。事实上,唐朝政府也没有给他这个待遇。原来,柳宗元这个“侯”,乃是他去世将近三百年后的公元1104年,由北宋徽宗皇帝敕封的,当时叫“文惠侯”。到了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又加封为“文惠昭灵侯”。因此,生前“行政级别”不是特别高的柳宗元,却有幸在长眠近三百年之后成为“柳侯”“文惠侯”——当然,我倒觉得,这样的虚衔对他来说实在不算重要。
一代文豪留下的值得纪念的事物,展示起来让人目不暇接,作为匆匆过客,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式边走边看边忘——其实,关于柳宗元,何须具体物象来表达?来这里,不需要过多地看那些后人制造的实物,只要稍微感受一下气氛就行了。柳宗元做多大的官、掌多大的权、享受哪一级的政治生活待遇并不重要,我关心的是,柳宗元凭什么成为千百年来让柳州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凭什么让外地来柳州的客人都慕名前来踏寻他的遗踪。
柳州是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么多年来,在这里做过“一把手”的何止一个柳宗元?就算他柳宗元是柳州史上最优秀的“一把手”,也未必能吸引外地人的眼球,让大家都来瞻仰吧?
答案其实很简单。首先,柳宗元在柳州,是个干了实事、好事的“一把手”。柳宗元来柳州之前,在湖南永州工作了十年,然而,他当时的职务只是“员外司马置同正员”,也就是一名超职数的闲职干部。这种有职无位的闲官,自己的生活困难都解决不了,更甭提管别人的事了,纵算有天大的能耐也没机会露一手,当然干不成什么实事了(好在他能写文章,因此,这十年从个人角度来说倒也没有荒废,他一生中的大多数作品包括许多经典之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而在柳州呢,柳宗元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改革弊政(解放奴婢、破除巫术等),传播儒学(兴办教育等),而且带头发展农业生产(开荒挖井、种柑植柳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政绩,都足以证明其人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一介书生,因而受到柳州百姓的拥戴。所以,柳宗元在永州呆了十年,没能成为“柳永州”,只在柳州干了四年(这也是他最后的岁月,公元819年,46岁的柳宗元在柳州去世),便成了“柳柳州”。
为官一任,要被世人真正记住,还是要拿政绩来说话。否则,在世时个人升迁再快、地位再高、权势再大,身后那些虚名也要“被雨打风吹去”。没有实绩的官员,即使在官方的文献中留下了一个名字,但这个名字由于缺少生动的血肉,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没有生命的符号。
干实事的柳宗元,更因为不朽的文章(里面蕴藏的当然是不朽的思想与文采)成就了他身后的盛名,于是,“柳柳州”便在全国叫开了、叫响了。作为柳宗元生命的最后一站,柳州也因此平添了不尽的文脉。文风影响千古,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头衔集于一身,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别说刺史、王侯,就算是“皇帝”的头衔,也敌不过这几顶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帽子。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文字是真正的无冕之王,柳州即使没有这座祠,也会因为柳宗元而闪光。
是的,能在柳州做一番事业,是柳宗元的不幸之幸;能成就“柳柳州”的柳州,是座幸运之城!(李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