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坚守良知

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受利欲熏染的纯良心地。儒家认为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最早由孟子提出。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到:“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古往今来,人的本性、良知一直在遭遇挑战:利益向其挑战,“智慧”向其挑战,“理性”向其挑战……以致有的人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田,黯然褪色。不少人早已不再敬仰坚守良知的普通人,却愿拜倒在不择手段所获的“名利”脚下。

一个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泯灭良知。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每个人来到人世间,生命之神就赋予他们良知。良知是人的“自我立法”,是心灵深处的裁判官。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山阴县令李钟岳为救秋瑾而得罪了上级,被罢官后归隐杭州闲居,闭门谢客。然而他对秋瑾案的处理仍时感内疚,常自言自语:“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数月后,即上吊而死,以死明其心迹。段祺瑞面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决绝地说“有图破坏中国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起殉国”,表明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泯灭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良知。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他因“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而被誉为“六不总理”。因有良知,李白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谦呐喊“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范仲淹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

人立足于社会,都有特定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靠良知来推动。有良知地行走于世,为他人的疼痛醒着。居里夫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发明了元素镭。但她没有以此为自己赚取更多钱财。她说:“科学属于全人类”,这是居里夫人对社会良知的回答。著名生物学家土尔松放弃了自己对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专利,把生产流程公诸于世。他说:“你能为太阳申请专利吗?”

良心不分东西,达·芬奇如此写到心的神奇:“人心在一刹那由东方转到西方。”卢梭的赞辞是:“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绳的理智可悲地做着一桩错事又一桩错事。”良知在这些伟人的心中找到了一片神圣的天空。

一个具有良知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于外对得起天地社会,于内经得起良心的拷问。没有良知的社会,就像一片干涸的沙漠,找不到由美好性灵滋润盛开的花朵。失去良知的人,等于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他的人生将会是生为天理所不容,死后也会被人民所唾弃;一个社会没有良知,其结局是日渐消亡。

良知光靠社会舆论支撑是不够的,还得有一套良好的机制制约人们的言行才成。否则,不止领导干部的良知靠不住,连民众的良知也会远离轨道。如今,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可谓顺应民心民意和时代需求。只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让良知成为信仰、人心向善必然蔚然成风,那时将会呈现出国家康泰、正义长存、文明恒远的喜人景象。

良知,是人立心于天地间的根本,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是法律的底线,是行为与理智的捍卫者。良知是无私的大爱、是生命的自省、是永远的感恩、是真心的忏悔。

良知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枚指南针,为人们点亮深夜里的火把,温暖着人们的心房。坚守良知,就是坚守希望,坚守一片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的明天。(胡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