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戏台

多年前,我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每当学校放了暑假、寒假,我都要到周村去住一段时间。那时,我的大姑住在职工宿舍区内,二姑住在下河。在大姑家住的时候,我喜欢宿舍区内老少同事间那种大家庭般的感觉,喜欢听大姑和邻家的阿姨们讲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故事;在二姑家住的时候,我喜欢逛二姑家门前的百货大楼,喜欢走进大街,踏着那铺满青石板的地面去逛那些风格各异的店铺。

没有想到,时隔二十几年后,我把一家三千平方米的超市开到了周村。五年的时间,超市红红火火地发展,我每天往返于张店、周村之间,却一直没抽出时间去看望相隔不足一里的姑姑,还有深藏在我记忆中的大街。

那天,姑姑过生日,我随母亲去周村给她祝寿。到了姑姑家,还没有落座,我就提出带女儿去逛逛大街,去走走那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母亲和姑姑相视一笑,说:“去吧。”

走出姑姑家门前的胡同,就看到了“丝市街”东门。在入口,唯恐扰了熟睡的亲人一般,我抓紧女儿的胳膊,放慢脚步,一步一步地迈入了小街深处。我细微捕捉着映入眼帘的一个个场景,一件件物品。

由“丝市街”前行到一个右拐的路口才能看到真正的大街。两边商铺林立,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恍如隔世一般。透过一幢幢痕迹斑驳的老房子、老店铺,仿佛看见了昔日纷繁扰攘的市井百态。

走进大街,我用力搜寻着:那个清真包子铺呢?那时,姑姑常常给奶奶买铺里的包子,包子香而不腻,用几层毛边纸包着。我垂涎那包子的美味,以至于我看到包包子的纸都有了想舔舐的冲动。

大街和银子市交汇处,不见了周边低矮的房屋和那座曾经令我仰望的百货大楼,被改造成了一个大戏台,戏台上因陋就简地陈列着几样道具,丝毫没有影响台上演员演出的热情。我们路过的时候,正有一男一女在东边的舞台上十分投入地唱着二人转。煽情的演唱和搞笑的动作让我忍俊不禁。

唱完二人转,又有人粉墨登场唱起了五音戏。舞台之上,演员忘我地说唱着,嬉笑怒骂毫不造作,一招一式尽显表演功力,一颦一笑流露万种风情。舞台下面,男女老少站成了黑压压一片,有的人在看热闹,有的人在看门道,人人都从戏中得到了不同的启示和感受。

一个小小的戏台,演绎着人间百态。看着幕启幕闭间的辉煌和衰败,我突然意识到,大街其实也是一个大戏台,在这个大戏台上,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演绎着自己的本色,也客串着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角色:东方商人孟雒川,使瑞蚨祥等“祥”字号从周村大街走向全国,创立了最早的连锁经营模式,创造了一代儒商的辉煌成就;大名鼎鼎的山西商人乔致庸曾经在这里运作资本市场,由他在周村所设的大德通票号的原址改造成的票号博物馆在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风流;郭云龙,是怎样的突发奇想,对胡饼加以改进,从此,出现了名扬天下的周村烧饼;李化熙,为了周村商业的发展,替民交纳赋税,并不时对庄邻灾民及贫困者提供周济帮助,而今的“今日无税”碑立于大街,记录着他为繁荣周村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个戏台不大,却演尽了人间悲喜和历史风云。在幕启幕闭之间,上下五千年翻云覆雨,如泣如诉,迷迷茫茫,色彩斑斓。

月月年年,历史在改变,多少风流人物随风吹雨打去,又有多少新人被风雨催生而来,完成新的使命。历史,以这样的方式在延续。

现在,大街依然活着,戏台依然有声有色。感谢那些曾经在大街这个舞台上登场亮相并为这个舞台赢得过喝彩声的人们。感谢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这条老街,留下了铺满街衢的青石板和这个戏台。

斗转星移间,戏台的场景在变,戏台上的人物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人们成就自我的意识。就像戏台上的主角一样,表演千年,演出一部浩荡的历史,留给今天,更留给未来。(杨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