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坐“冷板凳”的吴晗
常听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言下之意就是能够潜下心来做学问,写文章不能写空话。说到能“坐冷板凳”,我个人觉得现代著名史学家吴晗堪称典范。
1931年,吴晗因为严重偏科,没有进入北大,只能去清华大学求学,尽管就读清华,但却受北大教授胡适的影响,打算专攻明史。胡适在给吴晗的信件中,对这位弟子进行了多方面指导:“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代资料的学者。”吴晗表示:“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
胡适认为《明实录》和《清史稿》受清王朝影响,许多史料被篡改。清朝修的《明史》中,也存在大量史料被篡改的现象。《明史》既没有满族人为臣于明朝的记载,也没有满人受过明朝封号的记载。这种为祖先避讳的做法,把满族统治者三百年间的历史隐没了,篡改了,歪曲了。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现在不说别的,但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震惊。全毁、抽毁、删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篡改了古书的内容。”这样一来,人们对14世纪到17世纪中叶这段满族的历史就无从了解。而《朝鲜李朝实录》则比较客观。《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年代为太祖到哲宗时期(1392-1863),共计1893卷,800多本,记载了李氏朝鲜27个朝代的编年史。这部书只有国立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里有一套,还是影印本。吴晗决心把这部书中有关中国的史料抄录下来。
现代人要复制粘贴尚且觉得麻烦,而吴晗却打算把这些史料摘抄下来,不得不佩服吴晗的勇气与勤奋。吴晗从1932年开始,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都往图书馆跑,一直跑了几年!
吴晗风雨无阻,从《朝鲜李朝实录》中摘录了357万字有关中国的史料,装订成80本线装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治学精神!这80本线装书一直带在他身边,直到他逝世11年之后(1980年),这些珍贵的史料才由中华书局以《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之名正式出版。有的人生活了一辈子,不要说抄80本书,就是读80本,估计都做不到!吴晗能成为一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与他能“坐冷板凳”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罗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