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历史地理中的文化力量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这里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雅称。读书之风使得千年文脉传承至今。这里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涌现出蔡襄、欧阳詹、蔡清、俞大猷、李贽、郑成功、李光地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涵养了这方水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

誉扬端明殿 功著洛阳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蔡襄主持修建的闻名中外的洛阳桥像一道美丽的彩虹,静静地卧在洛阳江上,雄视古今。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市东北郊的惠安县与洛江区分界的洛阳江上。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据《宋史·蔡襄传》记载:“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这里水深浪急,过往船只每遇狂风则樯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无数渡客葬身鱼腹……因此在此建造一座大桥,安全过渡是此地人民千百年来的共同愿望。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在波涛汹涌、“江深不见底”的洛阳江建大桥,简直比登天还难。历史选择了蔡襄,蔡襄也创造了历史。

至和、嘉祐年间(1054-1063年),蔡襄出任泉州知府,开工兴建洛阳桥。建桥期间,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性地使用了“筏形基础”,使船尖形的桥墩分开水势,减少了浪潮的冲击力。他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悬机浮运”,借助潮涨船高,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轻轻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使洛阳桥渐渐显出了奇伟的雄姿;他还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让牡蛎繁生把桥基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

蔡襄“勇于任事,爱国爱家”的担当精神也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注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修建洛阳桥的银子,全部是当地士绅百姓捐献的。蔡襄的母亲卢节也变卖了家里的160多亩土地,带头捐献建桥。在封建社会里,如此巨大的造桥费用都是靠人民自动捐献的,不动用国库的一分一厘,我们不得不惊叹时任泉州知府蔡襄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南宋孝宗乾道年间,蔡襄的后任、泉州知府王十朋治泉业绩显著,曾经被朱熹誉为“青天白日,磊落君子”。王十朋可以说是蔡襄忠实的追随者和崇拜者,对于蔡襄修建洛阳桥的功劳,他曾这样咏诗赞叹:

北望中原万里遥,

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龟背,

亭压空间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

患宜预备有风潮。

蔡公力量真刚者,

遗爱胜于郑国侨。

开辟荆榛 驱除荷夷

郑成功用自己与大海的故事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如海一般拼搏的深沉力量。郑成功一生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出生在海边,成长在海边,拥有海一样博大的胸襟、吞吐天地的志向。他率军强渡台湾海峡,驱逐侵占台湾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明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荷兰殖民者趁机侵占了台湾。他们一面修建城堡,以为长久之计,一面横征暴敛,无恶不作。少年时代的郑成功曾经跟随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当地人遭受的苦难,激发了他“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理想。1661年12月23日,郑成功率军三万余人,开始了收复台湾的战争。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将士们看到郑成功身先士卒,都深受鼓舞。大家一鼓作气,很快攻破了荷兰军队的防线。荷兰军队遭到惨败,龟缩在城里不敢应战。他们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说只要郑军肯退出台湾,他们愿献上巨额白银。郑成功威严地说:台湾本来是我们的领土,我们收回这里,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你们赶出去!就这样,台湾光复,郑成功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收复台湾以后,郑成功又及时了解当地民情及社会情况,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切实减轻了台湾人民的负担,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时,台湾环境恶劣,瘴疠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郑成功亲率官兵,开荒种田,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

康熙三十八年,郑成功灵柩归葬于南安县郑氏祖茔,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虽然郑成功誓死不降清朝,但是他铮铮的民族气节受到康熙的高度肯定。当时康熙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海也者,能发人进取雄心者也。”梁启超先生的灼见,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千年文脉 弦歌不断

泉州历史上人烟阜盛,文采风流。涌现出欧阳詹、朱熹、李贽、弘一法师等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晋江人欧阳詹成为闽南登科第一人,极大地推动了闽地文教事业的发展。此后,北上应试的闽人逐渐多了起来。正因为如此,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为欧阳祠题联赞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据《福建省志》《泉州市志》《南安县志》记载:欧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他少时聪颖好学,“言秀而多思,多言人所未言”。当时宰相常衮恰好被罢相后出任福建观察使,他对欧阳詹的文章和才华倍加赞赏,视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欧阳詹由此声名“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在常衮的勉励下,欧阳詹终于下定决心赴长安应试,并一举登第,成为闽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

继欧阳詹之后,南宋尤溪(宋时隶属泉州)人朱熹,是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在泉州讲学,促进泉州文化繁荣。他的思想文化,系统宏大,综合了北宋周、邵、张、二程等诸大哲的学说。他一生著述颇丰,至今发现有120多部,400多卷。他所编译的《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三朝几代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思想影响我国古代社会达700多年,还广泛传播到东亚国家,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所倡导的“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的家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为家教庭训的懿范;在当今社会,仍有着永恒的积极的教育意义。他所提倡的“格物致知”、“宇宙结构”、“博学慎思,明义返本”、“开源节流,以农为本,贫富合礼”等思想,对于现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人们习惯上称朱熹为朱子,他对后世影响的言行诗文的文化诸因子称为朱子文化。

兼容并包的文化,给读书人带来了思想的解放。明代的李贽,则是一位具有近代启蒙思想解放的代表人物。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航海世家,到他父辈时家道已经衰落。也许是因为海洋文化的浸润,养成了他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和叛逆精神。李贽从小喜欢独立思考,决不迷信任何的权威,不盲从任何的学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16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的思想以其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在封建道德礼教束缚压抑下缺少个体生命自觉的历史长河里,如漫漫长夜里跃动的一团火花,闪烁着耀眼的光亮。

泉州的多元包容文化,也让弘一法师青睐不已,他出家为僧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泉州度过的。弘一法师俗姓李,字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法师胸怀博大、仁慈、美丽、温柔。爱国和爱教在他身上实现了和谐的统一,他不拘泥自我的小爱,成就了对国家民族的大爱。1938年10月,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据说法师临终前嘱咐弟子在火化遗体之后,记得在骨灰坛的架子下面放一钵清水,以免将路过的虫蚁烫死。活着的时候怜惜蝼蚁命并不奇怪,这是对出家人的一般要求,但是快死了还惦记勿伤世上的生灵,令世人闻之生敬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大海的大气磅礴和包容天地的气魄,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也赋予了我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基因。一个地方的文化代表了一个地方的身份,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无异于丧失了自己的灵魂。抚今追昔,我们应将先贤的文脉传承下去,泽被万民,福荫子孙。(何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