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清官形象,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他,清心治本,直道处世,他的37字家训字字铿锵,振聋发聩。他的孝肃家风穿越千年,千古流芳。 详细
千古清风话包公
不持一砚归
出身书香门第染儒风,辞官侍奉双亲历十载
包拯辞官侍奉双亲的故事,让世人钦佩不已,连一代文豪欧阳修也肃然起敬,赞美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为官守清心行直道,离任"不持一砚归"
包公发现了砚台的事,严厉申饬了手下,并将这方端砚抛入江中,还于端州。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三十余字家训字字铿锵,千百年来家风代代传扬
包公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这些都说明,包氏子孙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
孝肃家风与包拯的文化自觉
在他当世人眼中,包拯不乏事功,但在后世人看来,他更富“立德”表现,积极践行儒家忠恕之道:严于修己,树立了清正廉洁的个人形象;并依据自己坚信的道德标准为家人立规,着意开创崇廉守法的家风。
祠堂正殿,端坐着包公塑像,高约八尺。包公浓眉长须,双眉微蹙,神情端庄严肃,宋史中记载“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可见包公确是一位不苟言笑之人。
廉洁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清心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律己 臣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
节俭 仕至通显,奉己俭约如布衣时。身份显贵之时,仍然以朴素节俭要求自己,和平民百姓时一样。
择士 宜推择真贤,讲求治道,外则黜郡守县令不才贪懦苛虐之辈,以利于民;内则辩公卿大夫无状谄佞朋比之徒,以肃于朝。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孔繁敏
忠、孝、廉,包公的家风家训
凝结在包公身上忠、孝、廉的优秀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公家族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孝肃之风”经过裔孙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潜移默化中润泽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