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节俭是立业之本

节俭是人的一种美德。发扬节俭的精神能够积有限之资财兴家立业,繁吾中华。但是如果认为节俭仅仅是为了积累财富,那还不够全面。节俭,不仅能够让家庭逐步富裕,而且节俭与否还关系到子女的成长,诸葛亮说过“俭以养德”。节俭,能够减少人的各种欲望,提升修养,能够培养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发奋向上的品质。一个从小就挥金如土、玩物丧志的人,今后是很难成为栋梁之才的。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其著作《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具分量的历史著作。他生活上提倡俭朴,而且还把节俭作为了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司马光的妻子张氏死后,家里没钱为其出殡,朝廷派人送来一笔钱,司马光立即派儿子司马康送了回去,说葬妻是家事,岂能动用国家的钱财。钱是送回去了,但一些亲戚劝司马康应该把母亲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不然会使他落个不孝的骂名。于是,司马康向父亲提议,向亲戚借些钱来,将丧事办得体面点,以尽人子之孝。司马光对他这种想法予以了否定,而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当以节俭为重。在处理完张氏丧事之后,果然背后流言四起,坊间都说:“天下闻名的司马相公,竟然把妻子的丧事办得如此草率,真会沽名钓誉啊!”司马康听到这些风言风语后,心里十分难受。有一天,司马康对父亲说:“父亲,我们把母亲的丧事办得如此草率简单,这与您在朝中的地位与名望都不相符,人家说您这是沽名钓誉,致使我在人前也难以抬起头。”司马光看到儿子居然也不能理解自己,知道儿子的思想已经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于是,他意味深长地说:“生活上节约俭朴,抵制奢侈糜烂,是我们家族世代相传的家风。虽然时下很多人都大手大脚、讲排场、比阔气,但我始终坚信前辈的遗训,坚定地认为节俭朴素才是真正的美德。风言风语怕什么,就算是在朝中,也有人当面讥笑我太不体面,说我这是沽名钓誉。对于这种冷嘲热讽,我却不以为然。古圣人孔夫子说:‘与其不逊也,宁固。’” 父亲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让司马康惭愧不已。后来,司马光为了让子孙后代能谨记自己的教诲,写成了千古家教名篇《训俭示康》。

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基本上源于生活的俭朴。一个追求奢侈生活的人,必定会生出纷扰的个人欲望。如果有太多的个人欲望,就会贪图荣华富贵、个人享受,贪得无厌、没有节制,很快走上邪路,招来灾祸,最终会导致身败名裂。如果这种人身居要职,必定会中饱私囊,大受贿赂;如果只是一介平民,也会沦落成为不法之徒。因此只有节俭才能使人养成良好的品质。

春秋时宋国的上卿正考父,生活上非常节俭,平日里以米粥为食。鲁国大夫孟僖子从他这一举动中推断他的后代中必定会出现圣贤之人。果如孟僖子所料,正考父的后代中出现了孔子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圣贤。家运正是这样一代一代积累而成。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因奢侈而败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晋朝晋武帝时的丞相何曾,生活极为奢靡,整日花天酒地,肆意挥霍,单单是每天饮食的费用就要破费掉上万钱,吃饭时饭菜多得无以下筷。在他的影响之下,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奢侈成性。不久,何氏一族即败亡。

韩非子曾经说过:“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以及习惯,不仅会对孩子的品德和生活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事业和家庭。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念上也有了不小的变化。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丢掉节约的传统。节俭,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在电视纪录片《毛泽东》中有这么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毛泽东用过的毛巾毯,上面缝满了补丁。他说他曾经多次劝毛主席将这条毛巾毯扔掉,换条新的,但是每次都被拒绝了。这是毛泽东真实生活的写照。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都变成了白色。单是补丁就有十几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磨出了洞,鞋帮绽了线,但是缝缝补补还是继续穿。他曾经说过:“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起。”(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