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中国古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2016年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古语源自汉代刘安编纂的《淮南子·汜论训》。原文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其意是: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仿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百川源头各不相同,但最后都归于大海;百家学说事业各不一样,但都以天下太平为最终目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体现在古圣先贤的治国理政思想中。细读《论语》我们发现,“富民教民”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目标。在孔子看来,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是使百姓先富起来,然后在富民的基础上教化民众,使其能够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如何富民?孔子提出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等主张。“惠而不费”,就是要求为政者施惠于民,节约用度;“劳而不怨”,就是要求为政者使民以时、节省民力;“欲而不贪”,就是要求为政者当求百姓之利,不为一己之私。为了实现孔子的这些主张,孟子还提出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等具体措施,就是在分配给农民土地之后,保证其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减少民众的税赋,就可以使民众富足起来。

孔孟的这些为民、安民、惠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成为他们治国理政的理念和亮点。唐开元年间,位于长安和洛阳之间的交通枢纽蒲州,其区位优势并没有带来经济实惠,权贵及不法官吏频繁过往,倒是给当地官府增添不少麻烦,且加重百姓负担,又遇到连年灾害不断,导致百姓痛苦不堪。裴宽出任蒲州刺史后,拒不迎合权贵,而且深入民间,发放赈济粮,惩处一批贪官污吏、地方豪强,蒲州百姓将他视为“及时雨”。巧合的是,裴宽的到位竟然让当地解除旱情,《旧唐书》如此记载:“州境久旱,(裴宽)入境,雨乃大浃。”此后,裴宽任河南尹,“不负权贵,勇于恤隐,政乃大理”。玄宗皇帝对裴宽的执政理念及政绩颇为欣赏,即赋诗赞曰“德如岱云布,心似晋水清。”

还有大家所熟知的苏轼,既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苏轼任职杭州,不为安逸舒适所役,经常深入民间考察百姓疾苦,曾经“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西湖,在他的治理下恢复旧景,生产繁荣,数万百姓受益。密州蝗灾,饿殍遍地,“民多弃子”,苏轼“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救活了几千婴孩。这是苏轼治民首重利民的生动体现,他做到了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去思考问题、制定政策,让百姓获益,因而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戴。

与古人相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更加注重人心向背,更加倚重人民主体地位,更加看重民意民情,更加尊重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愿景。这一切不仅写在党章和党的重要文件中,更体现在党的领导人的全部价值追求和治理实践中。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十分关心群众的实际利益,并撰写《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教育全党要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婚姻等问题。在瑞金,他亲自带领红军战士找水源、打水井,解决群众的用水困难。在延安,他了解到有两个村子的妇女不生娃,立即找到时任延安市委书记的张汉武商量对策,并亲自布置有关部门查找原因,发现不生娃与当地饮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有关,即让中央医院对饮水进行彻底消毒并建立了防污染措施。10个月后,两个村子的人家纷纷添娃。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如一地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成为最温暖人心、最鼓舞人心的词汇;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成为新时期治国利民的目标任务,并转化为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项民生工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也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有无数的优秀儿女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披荆斩棘、流血牺牲,百折不挠地进行奋斗。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以更加强烈的为民造福情怀,践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追求,完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撰文提倡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情怀”。即:邓小平的情怀感、雷锋的幸福感、孔繁森的境界感、郑培民的责任感、钱学森的光荣感。有了这五种崇高的情感,才能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好些,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和聪明才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心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