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及私”威自生
尹翁归,西汉著名的廉吏,无论是当小狱吏,还是郡太守,都清廉自守,所在“皆大治”。《汉书·尹翁归传》称:“翁归抱公洁己,为近世表。”“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病卒。家无余财,天子贤之。”而本传记载尹翁归与当朝廷尉于定国的一次交往,更让人看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超凡的人格魅力。
尹翁归受征召拜为东海太守,赴任前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就在东海郡,他想把两个同乡的孩子托付给尹翁归,以便给予关照,便让这两个晚辈藏在后堂等待召唤。于定国与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未敢让这两个人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以后。于定国对这两个同乡晚辈说:“他是个贤良的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也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于定国时为廷尉,九卿之一,最高司法官,后官至丞相,可谓当朝重臣。就是这样一位高官,却不敢或是不好意思向尹翁归这个刚要上任的小小郡守提出请托之事。这到底是为什么?除了于定国本身就是一个好官的因素外,应该说还是尹翁归身上所具有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加之对尹翁归以往为政风格的了解,才使得于定国始终没能张开口。于定国与尹翁归谈话足足一整天,尹翁归一直都“语不及私”,所谈论的都是忠君报国、治郡安民的事情,向如此正直贤明的尹翁归谈私情走后门,于定国自然感到难以启齿。尹翁归的优秀品格虽然更多体现在东海太守的任期中,但在此之前,已崭露头角。本传中记载了几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
一是不畏强权。尹翁归幼年丧父,依靠着叔父过活。成年后他当了一名小狱吏,通晓法令条文,又练得一手好剑术。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朝政,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经常手持兵器在街市殴斗闹事,原来的主管官员对他们无可奈何。尹翁归做了街市的主管官员后,法治严明,这些不法之徒都老老实实,不敢再来捣乱。
二是廉洁自守。尹翁归为官清廉公正,谁送礼也不收。因此,那些贪墨之人很畏惧他,而正当商人则很敬佩他。
三是治县有方。当时河东郡二十八县分为汾北、汾南两部,尹翁归被提升担任督邮职务后,主管汾南一部。他在行使检举揭发职权时都符合法律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那些受到惩处的官吏自知罪有应得,个个都口服心服。他被推举担任缑氏县尉、太守,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
不畏强权、廉洁自守、治县有方,加之语不及私,形成了尹翁归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正所谓一身正气龙虎惧,不畏强权鬼神惊。在这样的官员面前,于定国只好选择沉默;在这样的官员面前,那些恶吏和恶霸,自然也会恐惧万分。尹翁归到东海后,迅速将郡中的恶吏及奸猾之徒的情况了解清楚,按他们各自所属的县一一登记在册,亲自处理各县作奸犯科之人。东海郡下属的郯县有个富豪叫许仲孙,势力很大,经常扰乱吏治,为害乡里。前几任太守几次想治他的罪,都被他狡猾地逃脱了。尹翁归查明许仲孙累累罪行的铁证后,不畏强势,将其论罪斩首。人们敬畏尹翁归的威名,佩服他秉公办事,不敢再违犯禁令,下属官吏及民众还纷纷效法太守的品行,整个东海郡风气大为改观。
尹翁归的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晋朝郑默,历任廷尉、太常、大司农等职,为官清廉自守,被人誉为“似尹翁归”。《晋书·郑默传》记载,郑默任廷尉后,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罪,大兴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因洁身自好而没有事。当时仆射山涛想举荐一个亲戚任博士,对郑默说:“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复言。”
看来,一个官员的人格魅力与权力大小无关,而是一种自然征服力,是一种既能让下属和群众敬佩信服,也能让上级领导认可与赞赏的内在力量。靠手中握有的权力形成的威望只是暂时的,而靠人格魅力树立起来的威望是长久永恒的。固然,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跟其说话艺术也有关系,尹翁归不就是一整天的“语不及私”,才给了于定国一个“贤将”的直观印象吗?但人格魅力绝不仅仅是靠嘴皮子吹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过得硬。尹翁归如果没有那些过硬的从政事迹,于定国也绝不会以“贤将”对待他。今天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要为民、务实、清廉,哪一条不是要做出来且要坚持做好的,光靠嘴上说说,不见诸行动,对于人格魅力的形成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更不用说那些“两面人”了,台上说得天花乱坠,台下搞得乌七八糟,连起码的人格、脸面都不要了,还何谈什么人格魅力!(左连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