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于父老 田头理案
韩延寿(?-公元前57年),字长公,先祖是燕地(今北京一带)人,后来迁居到杜陵(今西安)。他的父亲韩义曾任燕国郎中。当时燕王谋逆不道,韩义尽力强谏,被燕王杀害,燕地的人都很同情他。
当时昭帝年幼,由大将军霍光执政,霍光征求天下郡国的贤良和文学之士,询问执政之策。魏相是被征询者之一,他对霍光说,韩义因忠诚为国而被杀,应当让他的儿子显贵起来,以示天下,让人明白什么是做人臣的本分。韩延寿当时担任“郡文学”的小官吏,霍光听了魏相的建议,就擢拔韩延寿担任谏大夫,后来又升迁为淮阳太守。
当时颍川郡有许多豪强大户,他们行为不法,非常难以治理,朝廷曾经选派优秀的二千石高官来当太守,治理效果均不明显。因为韩延寿治理淮阳很有政绩,朝廷就调任他去做颍川太守。韩延寿做颍川太守的最亮特色,就是以巡视作为工作的基础。
韩延寿来到颍川之后,通过巡行了解到一个特殊情况:以前,颍川当地人爱聚朋结党,社会难以安定。赵广汉做颍川太守时,曾使计谋离间官吏百姓,挑唆他们互相告发,企图用这种方法破除聚朋结党的风气,不料反而形成颍川告发成风、百姓之间互结仇怨的局面。韩延寿起初想用礼义谦让这一套儒家道德标准来教育人们,改变这种风气,又担心没有效果,怎么办呢?
韩延寿决定采取亲民政策,依靠民间的力量改造地方不良风气。于是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巡行上面,跑遍了辖区各县。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当地有名望、受人敬重的父老,向他们询问街巷歌谣,从歌谣中倾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百姓的疾苦。韩延寿得到了父老们的信任,就把自己施行礼仪、改变不良风气的想法诉说给他们听,向他们陈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消除仇恨的办法。韩延寿的想法得到父老们的赞同,他们都说这办法可以实施,于是韩延寿和他们一起商定了嫁娶丧祭的各种等级的礼仪,原则上依据古理,不得逾越法律限度。由于得到了父老们的支持,一般百姓也被带动起来,后来都按照韩延寿的教导敦厚相处,风气渐渐好转。
为了推行教化,韩延寿巡行时每到一地,总要跟当地贤能之士见面,以礼相待,广泛地听取这些贤者的建议,吸收他们的意见。韩延寿还修建了地方公立学校。一年春秋两季,颍川郡都要进行古代的“乡射礼”,用古人比赛射箭的方式选拔人才。赛场上陈列钟鼓、管弦,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在和谐的音乐中展开竞赛,对手之间相互作揖礼让,不仅讲究射箭的技术,也讲究礼仪态度。颍川郡每年还举行检阅地方武装的“都试”,在考场上设置斧钺、旌旗,督促将士们演练骑马射箭的本领。同时,韩延寿还重视修缮城池,做好防盗防暴的准备。
韩延寿另一个创举是在收取赋税前明白布告日期,方便百姓了解相关政策。又在乡里设置了里正和五长,让他们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里正和五长监视着社区和乡村,不准容留坏人。乡里有不正常的情况,他们就及时报告,官吏会立即知道,因此坏人再不敢进入韩延寿管辖的边界。刚开始推行这些的时候,人们觉得麻烦,后来看到了好处,觉得很便利,都愿意听从和执行。几年下来,颍川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社会恢复安定和谐。
韩延寿对待下级官吏很关心,常常予以帮助。如果有人欺骗他或辜负了他,他不仅不怨恨,反而从自身找原因,沉痛自责:“难道我有什么事对不起他,否则他怎会如此?”属下见他这样都深自愧悔,皆服其能、敬其威、守其政。
韩延寿纪律严明,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护卫迟到了,他便下令处罚他。转回时来到官府门前,一个门卒拦住了他的车,要向他有所陈述。门卒说:“今天早上您要出门,但那个骑马护卫等了很久您迟迟没出来,而他的父亲来看他,却不敢进去。护卫听说后就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这个护卫就被你处罚。太守,这个护卫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听罢,在车上举手致谢,说:“要不是你这一番话,我还不知道有如此隐情!”回到官舍就召见了门卒,了解到门卒本来是诸生,因为没有途径引荐自己,只好来做个门卒,于是韩延寿留用了他。
韩延寿做了左冯翊(官名,也是行政区名,为京城一部分)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行县”(巡视县域)。他的丞掾请求他说:“您应该巡行郡县,览观民俗,考察各县长吏的政绩优劣。”韩延寿说:“各县都有很优秀的县令,而且我的督邮官也能够明察善恶,我出巡各县恐怕没有益处,只不过给下面增添烦扰罢了。”丞掾坚持请求,延寿只好下去巡行。他来到高陵县,遇见一对亲兄弟为争夺田地打官司。韩延寿很伤心,说:“我作为一郡之长,不能宣明教化,以致发生这样的事,罪过在我啊!”便在路边的传舍里住下,闭门思过。那两兄弟听说了这件事,非常后悔,都自己剃掉头发、打了赤膊前来谢罪,愿意互让田界,终生不再相争。延寿大喜,打开阁门接见他们,安排饭菜与他们畅言而谈。就这样,韩延寿的事迹传遍所辖24县,一段时期内再没人随便恶意讼告打官司了。(国瑞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