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人则不畏人
节操,作为人性品质中的高贵部分,古往今来,皆为志行高洁、重义轻利者的墓志铭。
《说苑》记载: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
面对拱手奉送的“封邑”利好,心不为所动、行不为所使,以“受人者畏人”拒之,曾子的清廉寡欲,虽历经2000多年,仍为今人所师表。
有道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曾子显然深知无功不受禄的道理,兴许出于能力有所不逮考量,曾子毅然决然选择远利自安,坚拒鲁君美意。曾子此举所诠释和践行的是孔子那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高洁自持誓言,无怪乎孔子赞其“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礼记》有言:来而不往非礼也。受人者畏人,大体表现为“来而不往”与“来而难往”两类情形,曾子拒绝鲁君“封邑”实属后者。从行为结果来判定,“来而难往”因其可预见性的“难以图报”,极易促成“来而不往”,进而成就非礼。换言之,曾子的“受人者畏人”自警自律,与其说是辅政能力有所不逮的前瞻考量,不如说是克己复礼的高洁自持。克己复礼,讲求强化自我约束,以促使每件事情都归于“礼”。在正风反腐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语境下,克己复礼之“礼”,实为党纪国法,全体党员干部皆应共同遵守这一法纪“礼线”。
然而,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因理想信念动摇、自律不严、公德沦丧,缺乏党纪国法敬畏,不收敛、不收手擅行贪腐,在“受人者畏人”的兢兢戒惧中走向违法犯罪深渊,徒留追悔莫及的感喟。
受与赠的实质其实是利益输送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偏离平等互利原则,必然发生“一边倒倾斜”,进而给收受方带来心理上的“亏欠感”并影响其公平公正行事。以清廉为美好,视贪腐为丑恶,自古以来就是人人受用的普适价值观。不轻易收受馈赠之人,总能辐射出令人仰视、敬畏的强大气场,古今不乏其例。
东汉羊续任庐江太守期间,一天,属下府丞焦俭送来一条活鲤鱼。面对“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让焦俭一时难堪;收吧,有违自己两袖清风的一贯做派。碍于颜面,羊续暂时收下“礼鱼”,焦俭一走,便叫人把鱼悬挂在庭檐下。几天后,不知就里的焦俭又拎来一条大鲤鱼,羊续指着屋檐下已然枯干的悬鱼笑了笑、摇了摇头。焦俭见状,无地自容,红红脸、出出汗拎着鲤鱼往回走,自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羊续因此获得“悬鱼太守”的千古美名。明末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位尊权重却清正廉明,为杜绝人情私利往来,特意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一块牌子,上书“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因此,从来没有人敢对他和他的手下行贿。老百姓对他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尚书”。
陈云同志从不收礼。他常说:“很多人送礼是为了有求于我,我若收下,以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一年秋天,各大军区来京汇报军事演习。有两位军区领导到陈云的住所汇报工作,顺便带了两盒葡萄。当他们起身告辞时,陈云让他们把葡萄带走。两位领导一再解释:这不是送礼,只是让首长“尝尝鲜”。在他们一再劝说下,陈云摘下10个葡萄,微笑着说,这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还得带回去。两位军区领导感佩不已。陈云曾幽默地说:“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事儿。”
“四有书记”谷文昌一生严以律己,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权谋私,他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谷文昌在担任福建省龙溪地区行署林业局长期间,二女儿结婚,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一次,谷文昌买了竹凳、藤椅、石饭桌家具,妻子问“为什么不买点木制的?”他回答:“林业局长家一下子添了木制家具,外人会产生误会,我们也不能写个声明贴出去:这是买的。”
我们应时刻谨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良训,做到“不受人不畏人”,唯此,才能为自己的仕途人生及家庭福祉开拓一条行稳致远的康庄大道。(张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