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发展了汉魏笔风,书法自成一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在王羲之的身上,既显现着超脱、豪放的魏晋风流,也流淌着儒家的精神因子。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民本民生的意识,一直贯穿在他的言行之中,最终凝结为王羲之的家规家训。 详细
书圣翰墨香 家规越千年
题扇桥与躲婆弄
行书天下第一,教子练尽十八缸水
他的书艺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妍美流畅的新书体——行草书,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劝诫子孙“敦厚退让”,后世总结出24字家训
回到家后,忧心忡忡的王羲之把自己所见的事情告诉儿子,并写下了“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牢记践行,一代代地往下传。
后裔聚居地华堂村古风沛然,羲之遗风世代承继
走进古风沛然的华堂村,有一条水渠特别吸引人的注意。这条被当地人称为“九曲水圳”的人工水渠石质已黝黑、滑润,显示着岁月沧桑。
永和十一年(355年),书圣王羲之辞官,隐居于剡县金庭(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谢世,后葬于故居不远处瀑布山南麓,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后来王氏子孙舍宅为观,也就有了今天的金庭观,现建有“书圣殿”“晋王右军墓”“书画长廊”“雪溪书院”等建筑。
睦宗族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孝敬长辈,和睦家族。
尽职分 “执事有恪,厥功为懋。”管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
和为贵 “敦厚退让,积善余庆。”与人为善,融洽相处,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严家法 我族素称仁厚之乡、礼仪之族,倘有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
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黄亚洲
横竖撇捺间隐藏立身之规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其精神世界的思路演绎,蕴含了民族的整体感。他将修身养性视为名门望族丕振家声的必行之举,也上升到国治家治的高度。恰如他的书道,既讲究个性表达,也讲究整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