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奶奶的村庄

奶奶的村庄离我的老家大约七里左右的样子。当年奶奶被一顶花轿抬到我家之后,因为爷爷还要回到济南去给人家拉药匣子(这是奶奶的说法,我的理解是爷爷在济南一家药店当伙计),奶奶又返回她的村庄,开始了常住娘家的日子。

我记事起,奶奶就常常带着我回她娘家去串门。记得从我们家到奶奶的娘家需要经过一片烟叶林。那片烟叶林让我幼小的心里充满了新奇和惊讶,很少走出家门的我知道了土地上不仅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等其他作物。那片烟叶林差不多介于奶奶的两个家之间。记得我们每次出村不久,奶奶就会带着既像是诱惑又像是安抚的语气说,“好好走路,等走到那片烟叶林,咱就休息。”小时候的我不懂,后来才知道,奶奶的小裹脚走路时间久了是很累的。

每年的谷雨前后,烟叶开始育苗的时候,我们常常坐在一望无际的幼苗前看云卷云舒;到七月份开始采收之前,我们又会坐在宽大的烟叶前乘凉。回想起来,奶奶回娘家的频率很高,奶奶对娘家的感情可见一斑。

等我稍微大点、学会骑自行车之后,我成了奶奶的信使。逢年过节或者奶奶娘家有婚丧嫁娶的事,奶奶会安排我骑上自行车,替她回娘家。

等我再长大些,开始跟着同学赶集之后,奶奶的村庄成了我赶集的必经之路。有一次,当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赶集回来路过奶奶的村庄时,路遇奶奶的侄子、我的一个表叔,他很热情地挽留我去他家吃饭。我开始不肯,他拉起我就走。到了他家,他吩咐自己的老婆给我做饭,我的表婶看了看锅里又看了看盛干粮的篮子,悄悄地提起个篮子走了出去。等她回来的时候,篮子里盛满了地瓜叶,表婶给我做了地瓜叶面团。那是我第一次吃地瓜叶面团,很是难下咽,我吃了几口就撂下了筷子。直到那时我才知道,奶奶娘家的日子过得不好,他们以前那样好菜好饭招待我,是因为他们有所准备,也是因为他们的诚心实意。

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好,却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家里养了兔子还养了一只狗。那年我去他们家,碰巧他们家的狗下了崽,看到我和弟弟那么喜爱那几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命,非要送我们一只。他们把小狗放到一个篮子里,上面盖上干草,然后帮我们挑选了一根树枝,让我和弟弟把小狗抬回了家。

奶奶的村庄有唱戏的传统。我们常常在傍晚时分结伴去他们村,看那大幕徐徐开启,看那些戏中的人物在锣鼓声中粉墨登场。记得那个夏天,当我们看完戏回家的时候,一条横亘在我们村前、我们来时还很干爽的大坝不知何时蓄满了水,是同去看戏的叔叔伯伯们四处找来粗树枝,人为地搭起了临时的桥,然后叔叔伯伯们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慢慢地把我们搀了过去……

初中开始,我去外地读书,几乎没有机会去替奶奶走娘家了。由此,每年的春节、端午、奶奶的生日还有一些不是节日的日子,奶奶娘家侄子、侄女都会带着他们各自的家人去看望奶奶,直到奶奶故去。

那年,和弟弟一起回老家去给爸爸上坟,经过奶奶的村庄时,弟弟指着待建的厂房和焕然一新的安置房对我说:“这村的变化太大了。”

来去匆匆的我第一次摇下车窗玻璃,仔细地打量起这个养育过我的奶奶、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村庄:宽阔的柏油路、崭新的楼房、看似机关大楼的敬老院、健全的健身设施和大面积、合理的绿化……

如果奶奶在天有灵,她一定会欣慰地看到,她的村庄如今大变了模样。奶奶村庄里的带头人正带领着村庄的后人们健步走在迈向幸福的路上。(杨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