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读诗改过
近日读史,见《宋史·寇准传》里有一个“读诗改过”的故事。
出身名门贵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性格耿直的寇准,在仕途上一步步高升,官至宰相。他初始执掌相府的时候,生活上还是很奢侈的,自身有不廉洁的行为。他经常在相府里宴请诗友和文友,或是招待志趣相投的各级官员,搞吃吃喝喝、笼络人脉、沟通人际关系那一套。寇准还有一个爱好——听歌。茶余饭后,他经常请来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为此,他在相府里命人搭了一个楼台,专为歌女唱歌所用。有一次,一名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容姣好,青春靓丽,歌声圆润动听,非常高兴,就赏了她一匹绫缎。没想到,那名歌女却嫌赏赐少而满脸不悦。这一情景被寇准身边一个名叫蒨桃的侍妾看到了。蒨桃是一位出身贫苦人家的小才女,看到寇准为了听一曲,赏赐歌女绫缎的奢侈行为,很是气愤,便作一首《呈寇公》小诗,以谏言宰相:“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了蒨桃的谏言诗,既惊诧又感动。他想:蒨桃为警示我所写的诗说得对呀,我听歌兴起,赏人绫缎而歌女却不满意,殊不知这一匹绫缎是织布女在窗下萤火虫般的灯光里,受多少辛苦、花多大精力才穿梭引线织出来的!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我却随心所欲挥霍赐人,太不应该了,真是我的过错啊!寇准知错就改,命人拆了楼台,又改掉了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旧习,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与寇准交好的诗友魏野作诗赞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据此,“无楼台相公”的美号就传开了。
读罢此文,颇有感悟。姑且不说寇准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辅佐宋天子,内求国泰民安,外抵强敌施略,善理朝政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单说一个堂堂的宰相,居然能悔过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侍妾的谏言,已非常人所能及。细细究因,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寇准与生俱来的刚直性格和大度的胸襟使然。寇准为相,任人唯贤,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选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实学的人。每当御史台官员有缺额时,他就力排众议,推荐那些平时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去担任。因而,像寇准这样一个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宰相,采纳一个侍女的谏言就不足为怪了。
这个故事对当代又有什么启示呢?
现如今的干部,大都从基层一步步提升上来,大多数的官员能够始终如一地慎独慎微、防微杜渐地做人做事。但也有极少数,特别是当上了一把手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官大了,权力也大了,对收受锱铢小钱不以为意,认为吃点拿点都是一些小事,渐渐地忘记了“廉训”,自断了“拒腐蚀永不沾”的警戒线,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小节不保,终累大节。一个落马的县委书记在他的忏悔书中写道:“我为了宣传政绩,搞面子工程,曾邀请某些歌手来县里开演唱会,并私自做主,签批30万元公款作为出场费。这些钱可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啊,我却笑掷万钞买个唱。”
由最初的自身不检点,最终累大节、铸大错,这样的案例令人警醒。寇准读诗改过的故事,对当今的领导干部而言,不啻为一面历史的镜子。照一照然否?(高浦国)
出身名门贵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性格耿直的寇准,在仕途上一步步高升,官至宰相。他初始执掌相府的时候,生活上还是很奢侈的,自身有不廉洁的行为。他经常在相府里宴请诗友和文友,或是招待志趣相投的各级官员,搞吃吃喝喝、笼络人脉、沟通人际关系那一套。寇准还有一个爱好——听歌。茶余饭后,他经常请来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为此,他在相府里命人搭了一个楼台,专为歌女唱歌所用。有一次,一名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容姣好,青春靓丽,歌声圆润动听,非常高兴,就赏了她一匹绫缎。没想到,那名歌女却嫌赏赐少而满脸不悦。这一情景被寇准身边一个名叫蒨桃的侍妾看到了。蒨桃是一位出身贫苦人家的小才女,看到寇准为了听一曲,赏赐歌女绫缎的奢侈行为,很是气愤,便作一首《呈寇公》小诗,以谏言宰相:“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了蒨桃的谏言诗,既惊诧又感动。他想:蒨桃为警示我所写的诗说得对呀,我听歌兴起,赏人绫缎而歌女却不满意,殊不知这一匹绫缎是织布女在窗下萤火虫般的灯光里,受多少辛苦、花多大精力才穿梭引线织出来的!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我却随心所欲挥霍赐人,太不应该了,真是我的过错啊!寇准知错就改,命人拆了楼台,又改掉了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旧习,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与寇准交好的诗友魏野作诗赞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据此,“无楼台相公”的美号就传开了。
读罢此文,颇有感悟。姑且不说寇准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辅佐宋天子,内求国泰民安,外抵强敌施略,善理朝政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单说一个堂堂的宰相,居然能悔过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侍妾的谏言,已非常人所能及。细细究因,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寇准与生俱来的刚直性格和大度的胸襟使然。寇准为相,任人唯贤,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选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实学的人。每当御史台官员有缺额时,他就力排众议,推荐那些平时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去担任。因而,像寇准这样一个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宰相,采纳一个侍女的谏言就不足为怪了。
这个故事对当代又有什么启示呢?
现如今的干部,大都从基层一步步提升上来,大多数的官员能够始终如一地慎独慎微、防微杜渐地做人做事。但也有极少数,特别是当上了一把手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官大了,权力也大了,对收受锱铢小钱不以为意,认为吃点拿点都是一些小事,渐渐地忘记了“廉训”,自断了“拒腐蚀永不沾”的警戒线,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小节不保,终累大节。一个落马的县委书记在他的忏悔书中写道:“我为了宣传政绩,搞面子工程,曾邀请某些歌手来县里开演唱会,并私自做主,签批30万元公款作为出场费。这些钱可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啊,我却笑掷万钞买个唱。”
由最初的自身不检点,最终累大节、铸大错,这样的案例令人警醒。寇准读诗改过的故事,对当今的领导干部而言,不啻为一面历史的镜子。照一照然否?(高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