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放纸鸢
风筝,南方称“鹞子”,北方称“纸鸢”。纸鸢的前身为木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鸿书》),“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韩非子》)。直到汉代发明了纸,才开始了以纸糊风筝的历史,当时名曰“纸鸢”。
古代的风筝真正流行于唐代,这与唐代清明节的出现有关。唐采《纸鸢赋》中记载了唐代清明节放风筝的情景:“代有游童,乐事未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唐代还产生了在大型纸鸢内点上灯烛照明于夜间放飞的风筝,名叫“灯鹞”。赵昕《息灯鹞文》详述了有关情况。文章说在江南练祁一带,逢清明节的晚上,人们喜欢放灯鹞,“盼曜灵之既没,竚朗月之渐扬,士庶殷阗,笑语相望”。在一片欢笑中看灯鹞升空。
风筝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游艺工具而流传于世,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歌咏它的诗文,唐人高骈的《风筝》一诗,最为人称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宋代诗人陆游有《观村童戏溪上》诗云:“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中的纸鸢即是指带哨可鸣叫的风筝。元代无名氏也写有一首《喻纸鸢》的散曲很有寓意:“丝纶长线寄天涯,纵放由咱手内把。纸糊披就没牵挂,被狂风一任刮。线断在海角天涯,收又收不下,见又不见他,知他流落在谁家?”作者以风筝喻人,看似在咏风筝,其实是在咏人,写出了一位女孩子对流落海角天涯的“他”的思念,一语双关,情趣盎然。清代女诗人陈长生《春日信笔》写道:“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放风筝,在民间还有“放晦气”的说法,当风筝放到天上,然后剪断线,表示“放”走了“晦气”,消灾消病,“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红楼梦》第七十回)。
风筝花色品种繁多,有的是银燕对对,有的是大雁成行,还有蝴蝶翻飞、孔雀开屏、彩凤展翅、苍鹰盘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等。有的风筝中安有纸鼓,有的风筝上装着苇簧,经风升空时,鼓声冬冬,筝鸣瞿瞿,更为有趣。
要说风筝最好的,还是潍坊风筝,潍坊风筝甲天下。早在清代潍坊风筝就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制作销售风筝成为一种职业。据史料记载,清代中期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时节在集市上摊的有数十户,外地客商在这里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青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诗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得淋漓尽致。(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