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暗访成为各级干部的“紧箍咒”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随着全党上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改进作风,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工作中我们清醒的看到,“四风”问题依然树倒根存、屡禁不止,机关作风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和死角。特别是“四风”问题手段更加隐蔽,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后,让暗访的难度越来越大,取证的环节越来越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谈谈几点体会:
熟悉地形。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暗访人员应该熟知辖区里的每个机关事业单位具体位置,大体了解周边的一些情况,正常活动的一些人群,预留一两个落脚点。
有的放矢。一些违反工作纪律的问题可以通过现场录音、拍照、摄影完成。有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则要事先了解相关业务,必要的时候还要请相关专业人员配合,否则不但无法查清事实,还会打草惊蛇,给工作带来被动。
平常心态。暗访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督促相关人员遵章守纪,因而暗访工作切不可“钓鱼执法”,在事情真相没有出来之前,暗访人员应当站在客观的立场去调查核实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可暴露自己身份,毕竟作风建设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防止时间长了,生脸变熟脸。
入戏三分。暗访的着装打扮需要特别注意,一般不提倡正装。西装革履的暗访,就像士兵见到上级,四步之内必立定,自然而然引发对方注意,会错失一些来之不易的线索,特定情景除外。
单线联系。说白了就是要遵守保密纪律,一次成功的暗访背后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甚至财力。暗访的情况,及时拷贝,整理建档,加密保存,然后直接向布置任务的或者分管的上级汇报。言多必失,有时候自己的无意之举,都可能让结果付之东流。
低调行事。暗访工作的神秘性,加上所谓的“尚方宝剑”,时间一长,暗访者心态上或多或少会有微妙的变化,容易产生炫耀、显摆心理。神不知鬼不觉、事后直接通报才是暗访的最高境界,也是有效的保护自己。
日积月累。随着暗访的深入,频率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要适当进行总结,相同的问题要经常归纳,不同的问题要善于研判。万变不离其宗,经常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船到桥头自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