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生命的火花———纪念钱毅烈士牺牲七十周年

                         钱毅在苏北  彭斌画

  左起:钱毅、钱小惠  钱璎、钱厚祥1946年5月23日摄于淮阴

  □钱璎 钱小惠 钱厚祥 
  1947年3月2日,一个充满革命热情的青年——钱毅,在淮安的土地上为革命牺牲了。七十年过去了,时间的波涛丝毫也没有冲淡我们姐弟对他的思念,每当脑海中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心里还像刚接到他牺牲的音讯时一样悲痛。由于年龄和身体的缘故,我们已不能去他牺牲的地方凭吊,只能以文字回忆他22个春秋的短暂年华,学习纪念他一心为工农大众革命文学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钱毅,安徽芜湖人,1925年生。1928年随母亲到上海。在上海滨海中学读书时就喜爱文艺,参加了学校的剧社,参演了《一年间》《高尓基童年》《七夕》等话剧,还对父亲的话剧写作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聪明伶俐,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关爱。由于父亲从事革命工作需要,他还帮助父亲当过通讯员。 
  父亲阿英(钱杏邨)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躲避敌人追捕,经常搬家。1935年,特务突然闯进上海明霞邨家中抓捕父亲,因没抓到父亲,恼羞成怒,就把钱毅与祖父、母亲、姐弟一起关入监狱。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父亲写作的话剧《明末遗恨》《海国英雄》的演出,深受气节的教育。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各国租界,一直从事抗日宣传的父亲受地下党指示,率全家奔赴苏北参加新四军,钱毅最初分配在新四军一师一旅服务团。 
  1942年春,他随父亲遵陈毅军长指示前往新四军军部(驻地在阜宁县停翅港),随即转到新四军三师鲁迅艺术工作团从事戏剧工作。敌人大“扫荡”期间,他调入东海大队(三师特务连),任文化教员。教战士们唱歌、排戏。后又兼任根据地杂志《新知识》编辑助理,经常步行几十里到印刷厂送稿、校对。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他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对文艺工作的理解,由“感性的认识”进入“理性的认识”,更坚定了将一生献给工农大众文学事业的决心。 
  1944年7月,他调到《盐阜大众》报任编辑,因工作认真勤奋,后被提为副主编。 
  《盐阜大众》报是供乡村干部和广大工农群众阅读的报纸,为了让“初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钱毅努力摆脱自己的知识分子腔,学习表达群众思想感情的语言和方法。 
  报社主编赵平生同志是一位忠厚淳朴的长者,他对钱毅说:“我们现在开展写话运动,一定要用被教者自己的语汇才收效大。比如,我教一个保姆识字,教了许多,她都记得牢,从来不问,因为用的都是她自己的语汇。有一回教她‘努力学习’四字,她就怎么也记不住,后来改成‘用心学’,她就完全没困难了。”钱毅听后深受启发,并在工作中积极付诸实践。 
  他经常将写好的稿子,首先念给报社警卫班战士和农民群众听,问他们是不是懂,不懂的地方,还请教他们如何修改,做到听能入耳,说能上口。他积极参加报社驻地的群众工作小组,深入到驻地群众中去,努力学习群众的语言,他将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都一字一句记到日记本上。他还认真搜集整理民间谚语、民间传说。他要求自己,不能只是用工农的感情、语言写东西,而是要真正以工农感情来代替自己的小布尔乔亚的感情。 
  钱毅非常重视工农通讯员的来稿,看到来稿中有一点可取之处都尽量采用,在改稿中,错字、别字、难认的怪字,他都要一字一句按作者的原意,从头修改,尽量保留工农通讯员的朴实文风。他还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用通讯员自己的语言给通讯员写信。 
  钱毅在苏北根据地短短的五年多战斗生活中,共编辑出版了《庄稼话》《大众诗歌》《怎样写》等小册子,积累了几百万字的素材,还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日记。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他在给小惠的信中写道:“亲身处在这内战的最重要一个战场,深感无比光荣与优越的际遇。” 
  在苏北涟水战役中,钱毅到阜东县政府去带领民工、担架支援前线。他和中队干部团结带领民工,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经受了一次特殊的锻炼。 
  1947年初,敌人大举进攻解放区,《盐阜大众》报被迫暂时停刊。钱毅调任新华社盐阜分社暨盐阜日报特派记者,兼第三中心组长。他到斗争最尖锐复杂的淮安石塘去采访,冒着枪林弹雨和民兵联防队一起战斗。后来《苏北日报》登了一个启事,望他见报急回。他见到启事后,给报社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描述一个妇女被敌人抓住后,始终笑着,一句话也没说。最后,敌人将她吊起来,下面烧着一锅滚开的豆油,把她放到油锅里去,放下去,吊起来,吊起来,又放下去。就这样,这个妇女直到死,还是面带笑容。另外还有一个民兵,为了给母亲和妻子报仇,只带了两个手榴弹,混进敌人据点,炸死了13个敌人,自己也受重伤,被敌人俘获。敌人将他用棉花裹起来,用牛油浇成蜡烛,架在城门口点了三天。在信中他还告诉大家:还乡团如何逼农民退田倒租,也告诉大家有多少贫民被敌人活埋和杀害了。最后,他向报社领导要求,他舍不得离开石塘区,舍不得离开那些英勇的人民,要求组织上同意他留在那里,和人民一道坚持下去,斗争下去,直到胜利。 
  1947年2月底他们几经转移来到涧河南边的蒋舍住下,不料被还乡团告密,3月1日拂晓,敌48师派一个加强连来包围。钱毅未及突围,落入敌人手中。敌人问他:“你是不是共产党?”他大义凛然地回答:“你没有资格同我谈话!”,敌人把他带到石塘镇严刑拷打,要他“自新”。他厉声说:“宁可枪毙,绝不自新!”3月2日清晨,在石塘镇外英勇就义。 
  1947年3月24日晚,陕北电台广播了钱毅牺牲的消息。 
  钱毅牺牲后,陈毅勉慰阿英说:“好好地搜集他的遗文,替他编个集子纪念他。” 
  邓子恢也惋惜地说:“像钱毅这样的大众化的人才,华中只有几个,死的太可惜!” 
  黄克诚为他写下:“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的评语。 
  柳亚子先生为他题词:“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 
  1957年,在钱毅牺牲十周年的时候,著名作家陈登科发表了《同志·老师·战友——忆钱毅》的纪念文章,结尾写道: 
  “(敌团长)下令将钱毅的遗体,架在涧河岸上,浇上煤油用火烧成灰,扬下了涧河。从此在涧河两岸,就有了这样一个传说:在钱毅被焚的地方,每到阴天,就出现一片火光,这片火特别红,把天都映红了。敌人也不知这是什么火,就用机枪大炮,向这片火光打,越打火越旺,一直打到天亮,火也不灭。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钱毅没有死,他是坐在一朵莲花上,顺着涧河,向东流去了。” 
  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钱毅的书》,选编了钱毅35万字的遗著,记载了他在苏北的战斗历程,展示了他短暂但光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