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临水乡
水乡风光
苏中小城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四面清波,河湖密布,多船多桥,多鱼蟹螺蚌,多莲又多菱。郑板桥有诗云“吾家家在烟波里,绕秋城藕花芦叶”,又道“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其清丽淳朴可见一斑。
兴化“七步才子”匾,为郑板桥立
古时兴化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特殊的地理环境,养成了水乡人重文轻商的习性,加之后天的执著与勤奋,成就了众多名流大家,如明代泰州学派的传人韩乐吾,清代文艺理论家、《艺概》作者刘熙载,“扬州八怪”之一李鱓,扬州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任大椿等……至今朝廷旌表他们的47块牌匾仍挂在四牌楼上。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在兴化的故居并不显眼,普通三门独院一龙梢的青砖瓦房而已,正如他的自我解嘲“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话就在故居的门楣上,乃郑板桥亲笔手书。院里几丛翠竹疏疏朗朗,明洁清新,映入眉眼皆绿,让人油然喜爱。郑板桥在《题画竹》中写:“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结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想是竹子早就装进板桥胸中,终是画出了一代宗师,为“扬州八怪”赢得了名声。
郑板桥雕像
郑板桥故居小书斋
郑板桥的铜像立在故居堂屋内,陪伴他的便是那些线装古籍、几幅字画。站在小书斋前,仿佛能看到清瘦的板桥端坐于窗前,望一眼窗前竹影摇曳,于凤尾森森里删繁就简地画上三竿两枝,添一块丑石,就是一幅意境高远的竹石图,再言近旨远地用他的“六分半书”题上一首绝句。就这样,勤奋刻苦的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出了瘦劲孤高的品性,画出了豪气凌云的情操,枝枝傲雪,节节干霄,刚正清介,不为俗屈。
郑板桥故居内院
院里还有一狭小灶房,抬头是一副板桥手书的对联“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生活的清苦与自足可以想见。墙上又刻有“聊避风雨”四字,堪可玩味。
金东门状元坊
走出郑板桥故居,不远处就是百年老街金东门,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中写:“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如今,此处早已不是旧时模样了,古民居、旧商铺、老字号,名胜古迹众多。
施耐庵陵园
兴化东岳庙
兴化县署
此外,兴化城内还有施耐庵陵园、拱极台、八字桥文化广场、东岳庙、县丞署等古迹遗址,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故事。
千垛油菜花海
李中水上森林
万亩荷塘
兴化城外,又是另一种风景。春天“千垛菜花节”那无边的绚烂花海让人流连忘返;夏日的李中水上森林涤去胸中的烦与躁;深秋的西郊徐马荒,芦花飞雪,残荷听雨,白鹭翩跹,稻香十里;冬天,偶有小雪,静静落座,抱一副闲适心情听一曲《板桥道情》,也美。(文/朱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