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板桥道情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这是“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所作《道情十首》中的第一首,也是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一首。一唱起来,总是悠扬洒脱嘹亮高亢,情不自禁中,备感意境高远,心旷神怡。

道情是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唱道情的道具很简单,一个渔鼓——也叫情筒(非琴筒)、两块简板足矣。旧时常有艺人比家挨户唱道情,左手抱渔鼓,右手执简板,唱《珍珠塔》或《合同记》等曲目。唱上一段,再说上一段,与戏曲的唱腔和念白大不相同。唱完了,大家给几个小钱,全扔到他的情筒里,离得远的,居然能用两块简板夹住。

道情是很古老的一种曲艺形式,起源于道教,东汉时业已出现。由游方道士在各地演唱,传道唱情是也。因为有了文人的参与,道情的曲调朗朗上口,唱词也清丽典雅。到了清代,道情本已不再景气,是吴江名医徐大椿、“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等人重新复活了它,或改编旧调,或谱上新曲。最著名的则是郑板桥的《道情十首》,流传甚广。

郑板桥写道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板桥24岁中秀才,40岁中举人,44岁才中进士。如他本人所言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虽为自嘲,却也饱含了郑燮追求功名的辛酸与艰难。后来的郑板桥时时将黎民百姓放在心中,“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但他的官运并不亨通。加上郑燮3岁丧母,14岁又失去了疼爱他的继母,30岁父亲去世,31岁独子夭折,39岁发妻亡故。幼年丧母,中年丧子又丧妻,还有生活的艰难,家道的变故,世事的渺茫,使得连遭打击的郑板桥心绪复杂。37岁的郑板桥以“板桥道人”之名,创作的《道情十首》正是他真实心态的写照。道情通过对渔翁、樵夫、头陀、书生、乞丐等平民生活的叙写,酣畅淋漓地抒发了青山绿水最堪寄托、功名富贵轻如浮云的思想。

郑板桥对他的《道情十首》非常重视,“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乃付诸梓”,并时常赠与友人。其内容虽不免消极,但其平民精神至今仍值得玩味。

道情,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曾经在郑板桥时代的江苏里下河平原上广为传唱,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板桥道情》,文词风雅清丽,曲调舒缓悠扬,悦耳动听,韵味无穷,在扬州,上至骚人墨客,下至市井乞丐,都十分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这种古老的民间口头文学曾一度渐渐式微。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板桥道情”作为传统音乐的一种,2011年已被列为第三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板桥道情》流传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仍是扬州、兴化及江苏里下河一带传统文艺表演的经典曲目:“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 ……”板桥先生化用唐人诗句,格调高雅,雅俗共赏。一首渔翁之曲,归隐江湖,怡情山水,清疏散淡,真真是千古绝唱。

顺便说一下,在全国各地,同源异流的道情还有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等。因在流传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各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并与之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特色,音乐风格已迥乎不同。(朱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