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之妻——历史上的贤内助(16)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这么轻轻一点,传统女性温婉贤良的形象便宛若眼前。古代诗人写给妻子的诗不算很多,他们总是将目光投向家国天下,而妻子却如厚重的大地,始终滋养着诗人的生活与才华。
《宋书·隐逸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陶渊明爱酒,在担任彭泽令时,他准备将所有职田都种上能酿酒的粘高粱,心想这样就可以尽情陶醉在酒中了。他的妻子翟氏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着想,更希望能种上稻子糊口。经过与翟氏商议,陶渊明认识到全部种上粘高粱是不妥的,决定拿出五十亩种稻子。通过此事,我们不难看出翟氏为家操劳、勤恳善良的品格。后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翟氏也予以理解,始终相濡以沫,陪陶渊明共度清贫岁月,史书上也对翟氏留下了“志趣亦同,能安苦节”的评语。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他生活中很出色的助手。刚嫁给苏轼时,王弗没有夸耀自己通晓诗书,每当苏轼读书偶有遗忘时,她才从旁提醒,让苏轼又惊又喜,称其“敏而静”。若有客人前来拜访,王弗便立于屏风之后,等客人走后告诉苏轼自己的观察所得,提醒丈夫莫被奸邪谗佞之辈所蒙骗。有一次,她对苏轼说:“今天来客说话模棱两可,只会顺着你的意见附和,你何需与他多言呢?”这说明王弗对人对事有着出色的洞察力,这样的“贤内助”对于不拘小节的苏轼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可惜,王弗二十七岁因病去世,十年后苏轼仍悲思不已,于是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妻子罗氏,生性节俭质朴。她支持丈夫清廉为官,自己为家人吃苦劳作了一生,八十多岁依然在菜园里种苎麻,亲自纺线做衣物。杨万里正直敢言,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回家的路费,又告诫家人不许买一物,怕行李累赘,有人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罗氏收到儿子给她的薪俸,将其尽数分给了穷困人家。罗氏与杨万里的儿子杨子孺深得父母的教诲,曾用自己的工资七千缗为贫户纳税,在去世时,连一件体面的衣服都没有。“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诗人杨万里一家之所以有令后世称道的美德与美誉,是与罗氏密不可分的。(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