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渠
在江西省上犹县营前镇蛛岭村,有一条溪流叫石溪河。在水流湍急的地方,石溪河被一水陂截住,引入一条长约五华里的水圳,灌溉千亩良田,滋养一方群众。这,就是革命老区营前著名的“红军渠”。
1932年3月20日,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部署,红军西路军在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下,从赣县江口出发,经信丰县江口、南康区贤女埠、大余县新城和崇义县的扬眉寺,于4月14日到达营前镇。彭德怀总指挥率领红三军团驻扎在营前镇下湾村叶屋。他们组织当地干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充红军队伍,革命的火种迅速燎原。
彭总在戎马倥偬的同时,心里总是惦记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当时,营前镇军田塅一带的农田常年受旱情影响,产量一直很低,特别是大旱之年,常常颗粒无收。彭总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刻召集营前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开会,对相关干部说:必须解决好这一水利问题,保证长久受益。他亲自到现场勘查地形,构思制定水利方案。彭总根据走访调查的情况,综合干群意见,决定在石溪河一个叫万潭子的河流拐弯处兴建一石陂,抬高水位,然后在军田排一带开挖引水水渠。方案定下后,彭总带领官兵与当地百姓一道,顶风冒雨,起早摸黑,苦战二十多天,终于把万潭子石陂和军田排水渠修好。工程完工后,彭总吩咐在陂圳头立一块大青石,并刻下了“翻身谋利益,产业归工农”十个大字。
看到清凉凉的河水顺水渠流进受旱的农田,百姓奔走相告,载歌载舞。军田塅几千亩农田从此告别旱灾,丰产连年。
时光匆匆,温暖常驻;溪水悠悠,深情永存。为了纪念彭总和红三军团的功绩,当地群众给这条水圳取了一个很温馨的名字——“红军渠”。(淦季轩 蔡圣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