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陵县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让群众明白 促干部清白
陕西省高陵县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陕西省高陵县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要拨清农村成年累月的账,难得很!”这是广大群众和干部谈起农村“三资”普遍摇头畏难的看法。
的确,自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村级收入减少,我国县乡两级逐渐放松了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的管理。然而,这恰恰是腐败易发、高发的重点领域,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随着高陵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深入,如何诊治这一危害农村发展稳定的“毒瘤”,作为“党内医生”的高陵纪检监察干部在深深思考这一问题。
亮剑——忠诚与使命双重发力
“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有利于高陵发展的事,认准了,我们就要有效发挥服务大局、保障发展的职能,义无反顾大胆地往前干”。这是高陵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王雷对同志们掷地有声的表态。为了从根本上切断部分村官伸向农村“三资”的黑手,高陵纪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农村集体‘三资’乡镇监管服务制”。具体做法是:以清产核资为切入点,以“上级监管服务”为落脚点,以“制度+科技”监督为着力点,全面构建“产权明晰化、组织网络化、操作程序化、运作阳光化、监督多元化、管理信息化”的“三资”管理新格局。
针对县纪委的创新做法,高陵召开县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与会领导一致同意加大试点力度,并决定成立由县委书记李毅和县长范九利任组长的高陵“三资”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王雷同志兼任。领导小组成员由检察、公安、财政、农林、审计以及各乡镇主要领导组成,这就意味着高陵举全县之力全面打响这场“攻坚战”!
破冰——效率与质量完美双赢
成功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截至6月底,高陵在全省率先试点的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成功告竣。全县88个村共清理出资金556.7万元、资产52023万元、土地类合计28.7万亩,全部登记造册移交乡镇监管。这标志着从今往后,高陵农村将彻底告别过去的“包包账”、“砣砣帐”,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处置全部上交乡镇监管,真正实现“村里花钱不管钱,乡镇管钱不花钱,农民享有支配权。”
总结高陵“破冰”的经验,用“稳扎稳打”和“雷厉风行”来定义一点也不为过。为了确保改革取得成功,高陵这项工作按照“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的原则分两步走,第一步从去年5月份起,全县确定25个村进行集体“三资”监管服务试点,并于2011年12月1日起全面实行了“三资”监管服务工作,前期运行状况良好。因为“三资”清理和乡镇监管得民心、顺民意,试点村首次实现了“零信访”。紧接着,高陵全面启动了剩余63个村的监管工作。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三资办”主任王雷和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县“三资办”副主任苏民社经常不打招呼到各村组明察暗访,对存在问题不遮不掩、不留情面,如实“一周一通报”,有力保证了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
安全——“制度+科技”双重保障
“三资”账务上交后,乡镇监管服务中心受各村民代表会议委托,对各村“三资”严把“四道关”:一是票据印章关。要求各村统一使用县农经部门印制的盖有乡(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财务专用章的票据,杜绝白条子或其他不规范票据入账。二是账户设置关。每个村只能在指定的金融机构开设一个集体资金账户,实行单一账户管理。三是程序审核关。认真审核各村处理“三资”事务的工作程序,对违规越权行为及时制止。四是招投标关。对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和工程项目,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严格审核监督,组织公开招投标,村上不得自行实施。五是网络公布关。对各村“三资”资金往来情况统一核算,通过电脑一周一记账、网络一月一公布,防止各种“暗箱操作”发生。
为给群众监督提供便利,高陵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开通了《高陵阳光惠民网》,网站既可全程监控“三资”运行,自动提醒各种违规操作,又可将16个部门71项惠民政策以及10万余人享受名单上网公布,有效地实现了让群众明白,促干部清白。目前,这股由泾渭分明所在地吹出的廉政清风,正在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同志和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刘春雁同志的高度关注下,积极向全省、全市推开。通过坚持不懈的制度创新,高陵县达到了以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的目的,农村涉及征地拆迁、政策落实方面的信访问题逐年下降,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村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更好解决,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开展,既顺应了民心,又促进了发展。高陵已连续五年进入陕西十强县,连续三年进入“西部百强县”,连续八年进入全市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连续八年保持全省“三无”区县态势。今年上半年,地方生产总值突破105.22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居全市各区县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7.24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居全市第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6亿元,同比增长30.9%,增速居全市第三。(李刚强)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