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登瀛文苑

忠勇清廉的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郎

忠勇清廉的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郎
赖捷民

  在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原名铜陵村)有一座乾隆皇帝拨专款修建的榜眼府。因为这里出了一位武榜眼——黄国梁,其忠勇清廉感动了乾隆皇帝。   
  魁星踢斗 榜眼及第   
  黄国梁(1756—1795年)是漳州市唯一的一个武榜眼。他于清朝乾隆丙子年(1756年)生于铜陵村朝阳楼一个贫苦的农家。其父黄天祥(朝廷诰赠武翼大夫)与其母卢氏淑德,生有七子,因家教严谨,都有出息,尤其是第七子黄国梁悟性极强,小时候读诗书,才华聪慧,而且身材魁伟,身高超过1.9米,臂力过人,在他的故乡钟腾村如今还保留着他年轻时练功用的几块大武石,每块重达340斤。黄天祥见黄国梁喜欢舞刀弄剑,酷爱武术,就倾尽家中积蓄,带他前往当时著名的严峰祖祠武馆,聘请名师,精心指导,传授武功。黄国梁秉性灵敏,勤学苦练,武功大进,刀枪棍棒样样精通,特别是刀功超群出众,手握120斤重的大刀,挥舞起来虎虎生风。
  清朝乾隆乙未年(1775年),黄国梁19岁时考中秀才;乾隆丁酉年(1777年),21岁时考中武举人;乾隆辛丑年(1781年),25岁时进京会考辛丑科,高中进士。在同年朝廷殿试中,荣获一甲二名,以大刀绝技“魁星踢斗”惊服天下,被乾隆皇帝钦点为“榜眼及第”,授封为“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郎”,任职终身。黄国梁受封后,当朝文华殿大学士、漳浦人蔡新喜出望外,书写一副对联赞颂他:“安土敦人敬长爱亲犹是当年遵古训,抚今追昔登科及第果然继世振家声”,蔡新把黄国梁当成家乡的骄傲,和黄国梁结下深厚的友谊,如今大坪安抚寨黄氏大宗祠里还留着这副对联的真迹。   
  忠勇清廉 皇帝赐府   
  黄国梁任职期间,常服侍乾隆皇帝左右,微服随访体察民情,尽职尽忠,功德昭彰。据传于乾隆壬子年(1792年),南陲边界骚乱,威胁南国安全,百姓遭殃。朝廷授命黄国梁赴云南任提督,他不辱使命,以威镇邦,迅速平息叛乱;又以和感召,图耕励治,致使边陲安宁,民泰乐居。
  黄国梁授任“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郎”后,竭尽忠诚、功德昭彰,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甚至没建府第。据传黄国梁酷爱故乡山水,回乡省亲时,与亲人一起住简陋的房子。乾隆皇帝游江南到他家乡,看到这种情况,甚是感动,为表彰他的功劳,宣扬他的清正,特赐白银13300两,于庚戌年(1790年)在其故里钟腾村(原名铜陵村)朝阳楼对面选择风水宝地,营建了一座占地十余亩,颇具规模的宫殿式建筑——黄国梁榜眼府第。府第南北侧室前有甬门,门上分别题“植桂”和“培兰”,充满雅趣而又显示其清廉本色。接着又赐13300两白银,在榜眼府西北约300米处,营建了一座形似古代大铜钱的三层大土楼——余庆楼,于1796年落成后,让黄国梁的族亲世代在此安居。此外,还在黄国梁的祖居地朝阳楼前竖石旗杆,显示其荣耀。
  二百多年来,榜眼府不仅见证着成千上万宗亲及其后裔在这里生生不息,而且弘扬着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光荣传统在此代代承继。辉煌的榜眼府自其落成以来,曾长期设立演武堂,黄国梁的宗亲及后裔在此习武授艺、强身卫国、弘扬民族精神;尤其是其故里的青年才俊,以他为榜样,刚健习武形成社会风气,讲武德、张正义,成为青年习拳练艺、追求上进的道德取向,在平和民间广为传颂,备受赞扬。在那烽火连天的解放战争年代,这里曾作为中共闽西南特委的联络站和地下党的活动场所,燃烧着革命斗争的熊熊火炬;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建国之后,这里长期设立学堂,为山区人民培育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不畏权贵 英年遭害   
  黄国梁卒于清朝乾隆乙卯年(1795年),享年39岁。其死因,民间传说不一。而传说最广的,则是因其生前为人刚正不阿,耿直尽职,清正廉洁,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屡屡严词拒绝和珅死党的百般利诱,因而得罪权贵,被视为他们篡权、谋私的眼中钉,以致遭到朝廷和珅死党的暗害,不幸英年早逝。乾隆皇帝对黄国梁之死极其悲痛,钦准其厚葬,由朝廷派大员护送其灵柩回乡,一路上奏哀乐、击响鼓、十八面爪哇铜钟敲鸣和音,以示隆恩,开始时葬于他的故里铜陵桶盘摇珠,后来移葬于大坪圩岭。后人留有一首称赞他的诗:“公本平民世务农,凌云壮志习武功;群英榜眼占鳌首,钦点御前侍卫郎;踢斗魁星招绝顶,腾龙起凤君恩封。”
  1988年11月,榜眼府被平和县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府第包括黄国梁的出生地朝阳楼(又名双叠楼)和楼前石旗杆为附属文物。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08年当地成立了榜眼府修建筹备机构,先由民间集资几十万元,对榜眼府进行抢修,榜眼府正重新焕发当年风采。黄国梁忠勇清廉、一身正气的美德在朝野、柚乡为人们世代赞颂。
 
来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