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的记忆
“公车”的记忆
王祥夫
自行车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记忆里中国的最后一个小皇帝溥仪在宫里骑车,一时孩子气,曾要太监把所有宫门的朱漆门槛都锯掉。清末国势衰败,小皇帝的权力也只显示在这里,实在悲哀。
骑自行车和走路一样,一旦学会,你想再回到原来的“不会”还真不好办。小时候,记得是上小学二年级,我把家里的自行车“叮叮当当”推出去学,正在喝酒的父亲隔窗大声对我说:“别骑那辆,那是‘公车’,让别人看见要说闲话的。骑那辆。”父亲要我骑的,是我家兄长的车。而“公车”是公家给父亲配的一辆日本生茂牌子的车,车把很宽,简直像是毕加索画的牛头,我们叫它“牛头把”。这车骑上去人就很“奓”的样子,身子朝前猛倾且不说,膀子几乎要全部拉开。“牛头把”不好骑,我还不想骑它呢!但哥的那辆车子又不让我碰。我的抱怨父亲似乎没听到,还在继续说:“‘公车’你知道不知道?公家给我的,你们都不能骑。”那时候的干部也实在是有点“特权”,到一定级别就给你配一辆自行车,这“公车”骑到一定时候,比如说你要调离,那你就得把它规规矩矩还给单位;比如说你要退休,公家还可以给你做个价,让你把它买回去。一辆车骑到后来必然是既老且破,做下价来也就是二三十块钱。
父亲去世后,那辆“牛头把”就留在了家里,我一直骑着它上下班。一上车,人的身子就朝前倾,膀子也不得不拉开,这姿势让人不那么好受,除我之外还真没人乐意骑。想不到又过了二十多年,这样的车子忽然大贵起来,一辆老旧的“牛头把”要卖到六七千。有人来问,你那辆日本生茂车呢?我也想不起它去了什么地方,因为后来我有了辆国产的“永久”。
我还记得父亲骑这辆“公车”上下班,赶上下雨,得用镀镍的卡子夹住裤腿儿以免溅上泥,还可以避免裤腿儿一不小心给绞到车链子里去——现在是看不到那骑自行车专用的裤腿儿卡子了,当然更看不到配给干部们的自行车了。也许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自行车也曾有过“公”“私”之分。
骑自行车和走路一样,一旦学会,你想再回到原来的“不会”还真不好办。小时候,记得是上小学二年级,我把家里的自行车“叮叮当当”推出去学,正在喝酒的父亲隔窗大声对我说:“别骑那辆,那是‘公车’,让别人看见要说闲话的。骑那辆。”父亲要我骑的,是我家兄长的车。而“公车”是公家给父亲配的一辆日本生茂牌子的车,车把很宽,简直像是毕加索画的牛头,我们叫它“牛头把”。这车骑上去人就很“奓”的样子,身子朝前猛倾且不说,膀子几乎要全部拉开。“牛头把”不好骑,我还不想骑它呢!但哥的那辆车子又不让我碰。我的抱怨父亲似乎没听到,还在继续说:“‘公车’你知道不知道?公家给我的,你们都不能骑。”那时候的干部也实在是有点“特权”,到一定级别就给你配一辆自行车,这“公车”骑到一定时候,比如说你要调离,那你就得把它规规矩矩还给单位;比如说你要退休,公家还可以给你做个价,让你把它买回去。一辆车骑到后来必然是既老且破,做下价来也就是二三十块钱。
父亲去世后,那辆“牛头把”就留在了家里,我一直骑着它上下班。一上车,人的身子就朝前倾,膀子也不得不拉开,这姿势让人不那么好受,除我之外还真没人乐意骑。想不到又过了二十多年,这样的车子忽然大贵起来,一辆老旧的“牛头把”要卖到六七千。有人来问,你那辆日本生茂车呢?我也想不起它去了什么地方,因为后来我有了辆国产的“永久”。
我还记得父亲骑这辆“公车”上下班,赶上下雨,得用镀镍的卡子夹住裤腿儿以免溅上泥,还可以避免裤腿儿一不小心给绞到车链子里去——现在是看不到那骑自行车专用的裤腿儿卡子了,当然更看不到配给干部们的自行车了。也许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自行车也曾有过“公”“私”之分。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