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首需建设“心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首需建设“心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重要一位。当下,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各类生态建设口号并积极部署,力争几年内建成“生态城或美丽城”等目标,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顿悟和“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效果。笔者认为,如果单纯地以行政手段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有所疏漏的,短板效应在所难免,甚至会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科学而严肃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持续性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意识和行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建设“心态文明”。
心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人与自然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矛盾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良好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环境所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态文明基于心态文明,源于认知文明。只有心态文明,才能在正确好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合理的行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提高生态自觉,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失缺了心态文明,生态文明就很难最终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原则下,破除先发展后治理的陈旧发展理念,引导人们在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同时,注重对生态产业文明的培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和谐发展、绿化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理念和价值取向;制止和摒弃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以及野蛮消费等过度消费问题,大力倡导和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确立明确的节约意识、保护意识、危机意识,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性文明、合理适度的消费理念;加强权利与义务的宣传教育,人有对自然界野蛮掠夺的权利,自然界也有对人无情报复的权利,人对自然界不负责、不尽义务,自然界也会无情无义,引导人们牢固确立适度索取与积极保护的伦理价值观,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成为每个人的自觉,以文明的心态来引领生态建设,以心态的文明来建设生态的文明。(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