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与竹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向来钟情于竹,慕其姿之挺拔,敬其质之难折,仰其性之斗寒,爱其色之常绿,竹之品性与中国古代崇尚的良好的人格修养高度契合,也因此成为墨客骚人笔下高雅俊洁的谦谦君子形象。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养竹记》有云:“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李复堂《文苑英华》中有所记述:“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凄凄翠阴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可见古时对竹性的仰慕。
中华的书籍最早由竹制成,丝丝竹韵萦绕着不朽的诗篇。文人雅士多爱写竹,看重的是竹的品性,更看重的寄托在竹枝之上为人立世的品德。杜牧《栽竹》一诗有云:“萧骚寒雨夜, 敲劼晚风时。 故国何年到, 尘冠挂一枝。”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杨万里则写下了“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写竹之诗,数不胜数。与此同时,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与竹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在这其中,不得不说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擅画兰竹,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系“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风中雨中有声, 日中月中有影, 诗中酒中有情, 闲中闷中有伴”,板桥先生一生爱竹成癖,无竹不居,咏竹言志,画竹传情,与竹有着不解之缘,以至后世许多人一提到他就想到了竹子,一看到竹子就想到了他,在他笔下的“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两袖清风、勤政爱民、安守清贫的一生。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相传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时,曾写诗一首:“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原因是为官之地官场风气极坏,应酬必有妓女陪同。板桥心中不屑,故写诗讥讽。他还写下了“四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见不吞钩;钓竿砍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淡薄名利。郑板桥一生恪守清廉,自然难容于周边之污浊,他却浑然不惧,写下“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千古名句,表达其志如竹般坚定。他还说过“秋风昨夜渡潇湘, 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孤身与周边污邪相斗。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官员离任之景如同明镜,往往能折射出其为官品质之高低。不知多少贪官离任时被百姓嘲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遗臭匾”、“遗臭联”甚至“遗臭碑”比比皆是。郑板桥一生清廉简朴,上衙时“一不骑马,二不坐轿”,后来因为争取灾民的赈款,忤逆上司,辞了官职。临行作下一首七言绝句赠与送行百姓,诗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他搬家时,仅用三头毛驴。一头由仆人前骑引路;一头背驮两夹板书和一件乐器;一头装着简单的行李,由他自己骑着。如此离别,别无他物,百姓犹记他上任时的情景,骑着毛驴,带着书僮,只有一捆行李,几包书,一张琴。来的分外潇洒,走得格外轻松。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阵狂风倒卷来, 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 岂屑区区扫地埃”,板桥先生一生以小人物自居,胸中却也有着济世安民的抱负,他伴竹而居,以竹为友,并在萧萧竹叶声中听出民间疾苦。“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出任潍县县令时,为了亲近百姓,他出巡从不鸣锣开道,从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他还经常布衣草鞋,微服访贫,探寻民间疾苦。
郑板桥一生只做过十二年知县,先后在范、潍二县任职,多年之后,他请人刻了一方印章,上书“七品官耳”聊以自嘲。“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官虽不大,郑板桥在这里尽心尽责、发光发热,一生爱民、敬民、安民、乐民,“七品官耳”照样可以有所作为。“小城荒邑,十万编氓”,范县是个小县,地广人稀,县城只有四五十户,当地民风淳朴,再加上郑板桥爱民勤治,社会治安很好,人民生活安定。相比之下,潍县却适值多事之秋,旱灾、水灾、蝗灾连年不断,数年的饥荒使潍县饿殍遍野,甚至发生卖儿鬻女、易子相食的惨剧。“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这一幕幕的惨剧,郑板桥感触良多,他哀叹民生多艰,更决心要救民于疾苦,他托人刻了一方“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的图章,以明心迹。据《清史·郑燮传》记载道:“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燮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活者无算。”郑板桥发动社会兴修城墙,进行工赈,参与工程的民工均可以到粥厂吃饭,为了能减轻百姓负担,他甚至自己掏腰包替他们缴纳赋税,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以供饥民糊口。为能及时拯救濒临饿死的民众,冒着极大风险,在未经上级同意情况下,打开官仓,发放粮食赈济饥民,救活了很多人。然而,这些却最终给他带来了麻烦,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最终乞疾而归。去官离职,板桥却无怨无悔,在他看来,只要百姓顺利渡过灾荒,他的前程,算不了什么。
宦海归来两袖空, 逢人卖竹画清风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辞官之后,郑板桥定居扬州,卖画为生, 生活清贫而自得其乐。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古时文人,对卖画之事颇为难堪,板桥却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字画明码标价“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自然引来谩骂之声,他却始终不以为意。 “两枝高干无多叶,几许柔篁大有柯;若论经霜抵风雪,是谁挺直又婆娑。”板桥一生多坎坷,童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清贫,他却一直坚守, 他早已看透了人生的风雨荆棘,早已不在乎世俗名利的枯荣,提起一支竹笔,淡然镌刻下自己一生焦灼后的回味与苍老后的年轻。(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