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融合”促规范——盐都区纪委开展办案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纪实
今年春节前,因犯工作失职错误被盐都区纪委给予党内严重警告的王某某,收到一封来自区纪委的明信片。区纪委请他对办案工作给出评价,令他感叹不已。
近年来,盐都区纪委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工作理念,推行以“四化融合”,即标准化建模、信息化预警、多元化评审、循环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办案风险防范管理,扎实推进办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年初,这项工作被评为盐城市2013年度纪检监察工作创新奖。
标准化模式压缩风险空间
在办案工作中推行标准化的理念来源于一次服务企业活动。同样是多次重复、同样要流程控制、同样有质量要求的办案工作,能否借鉴企业标准化理念提升工作质量?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方仕德将此课题交给案管部门研究。
按照先局部试点后整体推进的要求,案件检查阶段先行先试,一年的试点证明方案可行。2011年刚入职纪委的小戴最先体会到标准化的好处,套用她的话讲,常规案件对照标准化作业模型完全可以做得好,不走样。
2012年,办案工作全流程、全环节的标准化项目正式启动。针对存在于办案工作中的119个风险点,借鉴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从工作主体、工作内容、工作标准、风险源点等四个方面建立标准化作业模型。以排查出的119个风险点和46个标准化作业模型为主要内容,委局印发《办案工作风险防范管理指导手册》,参与办案(信)人员人手一册,对照执行。
信息化预警实现网上全程监督
第一工作室小王近期有点烦,节前立案的一批案件,因未按照时限要求移送审理,办案工作网上预警平台已对其进行预警。预警信息系统不但向主办室主任、主办人发送,而且向委局领导发送。第五工作室副主任周坤对此颇有感悟:“以前催督办工作也有人做,但碍于情面,通报的结果都是过滤的,现在无情的电脑代替有情的人脑,力度可想而知。”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办案工作网上预警平台,实现“科技+制度”在办案工作风险防范管理中的最佳融合。区纪委请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办案风险防范管理软件,各办案单位办理案件都按照统一格式在第一时间录入案件信息库。初始录入后,网上预警平台即启动监控工作,对办案工作实施全程管理,直至办结。
办案工作网上预警平台还具备数据汇总、检索、浏览功能,既方便委局领导对办案工作的管理,也提升了案管部门上报数据工作的效率。
“以前的数据分类、汇总需要手工计算,如今只要输入条件,一个回车就‘OK’了,既快捷,又准确。”区纪委负责案件管理工作的同志告诉笔者。
多元化评审构建倒逼助推机制
采用派发明信片的形式,请当事人对办案行为作出评价。有此动议时,委局办案人员存有异议,被处理对象会作出中肯评价吗?
“纪委处理一名党员干部,办案行为却没有赢得当事人的认可和尊重,不敢接受其评判,本身就是我们办案工作的隐患。”分管案件审理工作的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刘安红的一席话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区纪委从4个维度,设计24个开放式、定向式问题,出台办案工作绩效评审主观指标体系,并与中国邮政联合发行《办案工作风险防范管理绩效评审问卷调查明信片》。
纪委放下身段,倾心接受监督,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13年,区纪委共定向派发明信片238份,回收217份,社会参与率、好评率都好过预期。此外,还出台《优质案件评选办法》,评选优质案(信访)件。在今年刚刚结束的评选工作中,委局共评出6件优质案件、6件优质信访件,并在区纪委全会上表彰。
循环化管理实现三“零”目标
区纪委按照管理学中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将风险防范工作嵌入PDCA(计划、执行、检验、修正)循环当中,对整体防范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循环管理实行双循环修正法,一案一个小修正,一年一次大调整,使整个办案工作风险防范管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010年以来,区纪委共办理356件案件,网上预警平台显示,累计共发生41次风险预警,采取63次纠编动作,确保了整体办案工作始终处于一个动态优化调整的状态,实现了零投诉、零违纪、零申诉的期初目标,案件质量得到了保证。”一直负责办案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区纪委副书记王建忠介绍说。
实践证明,在办案工作中开展风险防范管理不但没有影响到实体工作,而且实现了办案质量内涵和外延的共进双赢。近年来,区纪委先后查处万元以上经济案件53件,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案件16件,经“两规”移送司法9件,社会对区纪委反腐败工作满意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