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官民关系拾遗
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子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表明官与民是一种船与水的关系,官民和谐则水流船行,官民交恶则水怒船翻。这一观点流传甚久,后世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引用影响更广。不过,唐太宗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可以反映出他对官民关系的体认之深刻。他说老百姓就好比自己身上的肉,割下肉可以填饱肚子,但是久而久之,命就没了。由此可见,唐代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很大程度在于李世民领悟了“民重君轻”的道理。
官民关系是否融洽,官员是清是贪,百姓心中自会有杆秤。北宋时,涟水军使米芾离任时,百姓感念他的清廉,以“万民伞”相赠,表达敬意。后人把米芾洗笔砚的池子称作“廉池”,赞颂他:“米公洗墨净心灵,留得清气满乾坤。”
贪官离任也期待得到“万民伞”以壮门面,很多时候都适得其反,不仅青史无名,反而遗臭万年。五代后晋宋州节度使赵在礼在任时拼命搜刮百姓,一时间民怨沸腾。他离任之际,忍无可忍的老百姓在衙门上张贴了一副对联:“早去一天天有眼,迟去此地地无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员干部甘做人民的公仆,官民关系变为干群关系,舟和水的关系变为“鱼水关系”。靠着这种“鱼水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掀开了官民关系的新篇章。
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视人民为父母。在大雪封山的路上,他忍着剧烈的肝痛,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当一位躺在病榻上的老人询问他是谁时,焦裕禄动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
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为了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天里,仍然为阿里的发展奔波不已,他曾在日记中写道:“阿里的贫穷,就是我们的耻辱。”
爱民者,民恒爱之;敬民者,民恒敬之。老百姓的眼里容不得沙子。相反,自觉脱离人民群众,甚至以人民群众为敌,干群鱼水关系就成了水火关系。
1991年,耿飚副总理视察甘肃陇东某县。晚饭时,招待所一时间人声鼎沸,告状的老百姓黑压压挤成一片,前来控诉对县乡干部的不满。干群关系恶化如此,耿飚大为震动,当即召集省地县干部,讲了一个抗战年代的真实故事。50年前,也是在当地,耿飚任副旅长的某旅就驻扎在此,一个战士因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按照纪律理应枪毙。当地老百姓知道了,也是黑压压挤满了一屋子,纷纷跪下为那个战士求情,说共产党都是好人,求首长枪下留人,让他戴罪立功。当时耿飚反复强调八路军的军纪,可是老百姓就是不起来,最终他含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故事讲完了,耿飚激动地大声说:“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求情吗?”台下鸦雀无声。
汉代政论家贾谊说过:“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即便是最底层人民群众也不可轻慢欺侮,与人民群众为敌,或早或迟必定铩羽败北,胜利最终必将属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