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杜衍:低调做人做官的典范

  杜衍(978-1057),字世昌,北宋山阴人(今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封祁国公,谥正献。
  杜衍是宋仁宗时期最负盛名的贤相,也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典范。其低调做人做官的境界,成就了辉煌事业,演绎了精彩人生,值得后人效法。
  揽大权而不谋私。杜衍为政清廉,平时从不利用手中权力购良田、置私产、建豪宅,以至于退后,连几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好寄居在南京应天府的回车院里,其侧有陋室三间。宋代各地都建有回车院,有的作为官员卸任后等待接任者到来的临时住所,有的作为驿站,相当于官员招待所。杜衍在回车院一住就是十年,吃住简陋,却从无抱怨。杜衍不好酒,即便有客造访,也不过“粟饭一盂,杂以饼饵,他品不过两种”,简简单单,丝毫没有玉食笙歌的做派。
  居高位而不显摆。杜衍低调做人故事数不胜数,仅举两例即可窥知其高风操行。据宋代朱彧《萍洲可谈》记载,一次河南府举行宴会,作为退居二线的高官,杜衍应邀出席。酒席筵前,杜衍戴着居家便帽,穿着深色便装,端坐一隅,不作声响。一位新科进士出任边关副职,路经应天府,知府王举正知其才华出众,年少登科,前途无量,便把府里那些“牙兵宝辔旌钺”全部安排出来,为这位新贵禁卫开路。街道上彩旗飘飘,鼓声阵阵,场面盛大,引得老百姓侧目围观,纷纷猜测这是哪位朝廷要员来视察呢?正好杜衍出门归来,与新贵队伍狭路相逢,无路可避,便拉下帽檐,竖起衣领,放慢马步,靠边让路。两仆人也拉住马停于路旁。然而,新贵却因杜衍一行没有下马而十分恼怒,没好气地问身边的随从,这是谁呀?随从回答,这是退休宰相杜太师啊……
  谥正献而不铺张。庆历七年(1047年),杜衍上书请求挂印辞官,得到了宋仁宗的批准。 杜衍一向为人低调,退休后的他,更是朴实如田夫野老,有人劝他着居士服,他却说:“老而退休,哪能以高士自居呀!”他或出游,或读书,或吟诗,还开始练习草书,追求精神的丰富,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过着清贫自乐的生活。杜衍临终还给皇帝留下了遗疏,大意是“不要因国家长治久安而忽略边防,不要因为富了而不爱惜财物。”在遗疏中,只字不提自己私事,皇上看后十分感动,追赐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他生前告诫儿子,要竭尽忠孝,嘱咐在他死后,只用一枕一席,挖个小坑埋葬即可,切不可铺张浪费。杜衍虽位极人臣,人之将死依然低调行事。
  古人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杜衍生活低调,平淡做官,不为名所缚,不为权所累,不为利所趋,不为财所惑,抵住各种干扰,经起各种考验,登上成功巅峰。且看,个别为官者,为了头顶上 “乌纱帽”的光环,为了众星捧月、前呼后拥的排场,为了地位尊崇、荣华富贵的显赫,成为权力的奴仆,最终被权力这个双刃剑割伤、甚至殒命。为政者应该引以为戒,要用一种平淡之心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诱惑,珍惜手中的权力,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脑子用在发展上,把钱财用在刀刃上,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