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以明选、考功澄清官风
王符(约85-163年),字节信,东汉时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著有《潜夫论》一书,凡10卷36篇。他在该书中,除严肃地批评当时的腐败政治以外,对于察选人才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王符生活的年代,正是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争相夺权时期。由于政局不稳,王朝先后经历了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等八帝,社会危机和政治局势十分严重。表现在官场上选人用人更是歪风四起,流毒难于遏止。为此,王符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的立场出发,提出“明选”和“考功”以澄清吏治。
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选举实,则忠贤进;选举伪,则邪党贡。王符提出统治者要有“得贤之术”。王符的“得贤之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避寒门庶姓,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二是用其所能而避其所短;三是赏罚要分明而有信。他认为,如果这样做,就能改变“虚食重禄,素餐尸位”的腐败现象。收到善人“乐其政”,邪人“悔其行”和群臣“兢思其职”的社会效果。
王符还认为,一个好的执政者,不仅要实行“明选”,还要不时地对下级进行“考功”。对于下级要经常“忧之,劳之,教之,诲之”,使其易短为长,变劣为优,绝不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只有“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才能将那些邪念恶迹消灭在萌发的状态之中。他还引用孔子的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希望执政者要特别重视防微杜渐和循循善诱的教育工作。另外,王符还提醒人们,在考查下级的是非功过时,不要感情用事,不要敷衍了事,而是要在“必察”上下工夫。他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用现在的话来说,评价下级的好坏,靠的不是耳朵,不是光听汇报,而是眼睛,是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王符的明选考功思想以及其方式方法,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选举实,则忠贤进;选举伪,则邪党贡。王符提出统治者要有“得贤之术”。王符的“得贤之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避寒门庶姓,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二是用其所能而避其所短;三是赏罚要分明而有信。他认为,如果这样做,就能改变“虚食重禄,素餐尸位”的腐败现象。收到善人“乐其政”,邪人“悔其行”和群臣“兢思其职”的社会效果。
王符还认为,一个好的执政者,不仅要实行“明选”,还要不时地对下级进行“考功”。对于下级要经常“忧之,劳之,教之,诲之”,使其易短为长,变劣为优,绝不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只有“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才能将那些邪念恶迹消灭在萌发的状态之中。他还引用孔子的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希望执政者要特别重视防微杜渐和循循善诱的教育工作。另外,王符还提醒人们,在考查下级的是非功过时,不要感情用事,不要敷衍了事,而是要在“必察”上下工夫。他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用现在的话来说,评价下级的好坏,靠的不是耳朵,不是光听汇报,而是眼睛,是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王符的明选考功思想以及其方式方法,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