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王震:不能靠我耍威风

  
  王震将军耿介为人,纯真为怀,一生传奇。战争年代,王震粗布做成的旧军服上经常是补丁摞补丁,甚至一只脚上穿着皮鞋,一只脚上穿着草鞋。
  在新疆工作时,他和广大干部战士一样节衣缩食,穿没有口袋的军衣,戴没有衬里的军帽,省下钱来用于军垦生产。50年代,王震任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长时,经常穿的是套旧军装。1985年,他率团访问美国,大家劝他制作一套西服。王震说:“不用做,我那套中山装就可以。我是山沟里长大的农民儿子,吃宴席不习惯,穿西装不习惯。”
  解放后,王震规定自己家每顿只做四菜一汤,伙食费每个月每人不得超过30元。60年代初困难的时候,他的规定变成了三菜一汤。每次外出开会,王震还事先让工作人员通知接待单位:“饭菜上不要搞特殊,我爱吃豆腐,有豆腐就行。”
  50年代初,王震从新疆调北京工作,住在什刹海附近的冰窖胡同。加上两名工作人员,一家住七间房子,紧紧巴巴。三个儿子挤在仅有五六个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里。夏天闷热,儿子们便搬到前院张国华正房后边半露天的走廊里住。经常是半夜里风雨突起,蚊帐被单被打湿。1975年王震一家又搬到六部口,住房在大杂院深处,进出一次,要绕拐近十个弯。
  王震担任国家副主席后,外宾经常到家里拜访。不少同志提出说,王震的住房太简陋,进出又十分不便,提议为他换处好些的住房。王震说:“这条件已经很不错了。比起延安的窑洞强多了吧!比南泥湾和北大荒开荒时的条件也好多了,就和普通老百姓相比,也不知强出多少倍。我们这些人的开支已经不得了啦,又是司机、医生、警卫、秘书,给国家的负担已经够大的了,住房再也不能换了!”
  从1952年到北京工作,直到去世前,王震坐过5台车。第一辆是前苏联生产的老式吉姆轿车,从1954年一直坐到1970年,中间大小修过无数次。一次,王震到中南海开会,半路车坏了,他便拦叫一辆三轮车。中南海的门卫不让三轮进。王震下车说:“毛主席召集的会,已经迟到了。”门卫战士听完解释后才让三轮车蹬进了中南海。
  王震还常向家里人交代说:我的车是公家的,只许我上班、开会用,你们不能随便用。他的夫人王季青晚年时腿脚不便,外出时,还经常乘公共汽车。
  到外地视察,王震从不坐卧车,总与陪同人员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坐十多座的中型面包。一来可以省汽油,二来在车上随时与陪同人员交流,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次,在湖南邵阳视察时,他发现前面有警车鸣笛开道,还粗暴地赶开群众时。他非常生气,让车马上停下,并让司机甩开警车,掉转车头选另外的路线走。
  王震主张公私要分明。1952年10月,王震之弟王馀美写信要钱,计划在家乡为母亲建一栋“王家大院”。王震回信道:“弟弟:妈妈回家去住,我负责砌两间房子,也不能靠我占便宜,更不能靠我耍威风。我是新疆人民的勤务员,要拿钱回家砌王家大院,新疆人民要斗争我,家乡父老要骂我。你定要我拿钱,我写信给农会,发动大家斗争你!把分的田地种好,按照政府的规定缴纳农业税。此复并谅。”
  王震有一侄女,用王震老战友的关系,把户口从老家迁到了北京。王震将军听说后非常生气,他严令有关部门取消侄女户籍。王震对侄女说:“我年事已高,记性不好。只认得同辈人,不认得下一辈人。”
  孙子小时候去拿王震办公用纸做演算纸用,他说:“这不行哟,要五讲四美。”他反对用公家家具,除了会客室的沙发及他用的书橱、办公桌椅是公家配发之外,其余他都要自家购置。一个大衣橱从50年代一直用到去世。大衣橱的门关不上,就用旧报纸垫着角。客厅里的沙发用了近20年,摇摇欲坠还不换。王震睡的是一张普通硬木板床,80年代初,床上加了层塑料泡沫当垫子用。
  晚年,王震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外出时,警卫参谋口袋里装着纸巾备用,王震批评说这是浪费。他让用一个废罐头盒盛点沙子放车上,回家后换上新沙子下次再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尽管他身体十分虚弱,无力抬头吐痰,但为节约一张纸巾,仍十分吃力地侧过身把痰吐到痰缸里,不让医护人员用纸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