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里话廉政
敬重母亲,弘扬母爱的母亲节,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已经成为一个公众必过的节日。随着母亲节成为公众的节日,国人也终于可以在这一天里,大大方方地表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而,自古以来,能人贤士的“母亲”都与廉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代清廉之士在其成长过程中无不得到长辈尤其是母亲的教诲。中国古代励志读物《增广贤文》讲:“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这是中国历史上父母对子女的最高期望。母爱是最博大无私的爱,一些母亲身上所表现出的廉洁思想,至今仍励人向善、催人上进,值得党员干部深思。
赵母阻官。战国时,赵括因纸上谈兵、导致兵败亡赵的历史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其父赵奢曾言“若用此儿必将亡赵”,而赵括的母亲力阻儿子当官的举动同样值得称道。当得知赵国国君要用赵括为帅时,赵母立刻上书劝止。赵王不解,召赵母来问。赵母便把赵奢生前评论赵括的话向赵王讲了一遍,又说:赵奢做将军时,把赏赐给自己的财物全部分给部下,从受命那天起,再未过问家中事情,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带兵打仗上;如今赵括一当上将军,就把大王赏赐的金帛全部拿回家中藏起来,每天关心的事情,就是哪里有便宜合适的田产可以购买。所以,请求赵王不要让赵括当将军。然而赵王心意已定,终未采纳赵母意见,结果长平之役惨败,国之精兵损失殆尽,赵国从此江河日下。但赵母的高风亮节,却成为历代贤母典范。
田母拒金。战国时期,田稷任齐国宰相,兢兢业业,办事公正。一次,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田稷几番推辞,最后碍于情面还是收下了。回去后,田稷将它原封不动献给了母亲。田母一见顿时面露怒容:“你为相三年,俸禄从没有这么多,难道是掠取民财、收受贿赂得来的?”田稷低下了头,以实情相告,田母严肃地说:“我听说士人严于修己、洁身自爱,不取苟得之物;坦荡磊落,不做诈伪之事。不义之事不存于心,不仁之财不入于家。你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就应处处做出表率。而你却接受下属的贿赂,这是上欺瞒国君,下有负于百姓,实在让我痛心啊!速将金子退回,请朝廷发落吧!”田稷听了母亲的话,羞愧万分,先将百金如数退还,又立即到朝廷坦陈过错,请求罢相。齐宣王听后,对田母的道德风范称赞不已,他对群臣说:“有贤母必有良臣!相母之贤如此,何愁我齐国吏治不清。赦免相国无罪。”并诏令天下学习田母廉洁清正、教子有方的高尚品德。田稷更加严以自律,后来成为齐国一代贤相。
欧母育子。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陶母退鱼。陶母,乃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她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陶侃在踏上县令赴任之际,湛氏一再嘱咐和教育陶侃要尽心恤民,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上任后,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有一次,下属出差,就托其顺便给母亲带去一坛腌鱼。谁知,湛氏不领儿子孝顺之情,原封不动地将腌鱼退回,并在信中批评儿子不该带官家的东西孝顺自己的母亲。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信件,大为震惊,愧疚万分。此后,他勤政为民,政绩出色,深得民心,官运也因此亨通,从长吏、大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长沙郡公。
李母量禀。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罪,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姚母试子。姚梁(1736-1785)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自幼好学,23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这得益于姚梁从小受家庭诚信教育。庆元地方上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有一年,朝庭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她老人家深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他一试。一日黄昏,姚梁刚从外面回家,他母亲劈头便问:“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香蛋,好端端地放在橱内,晚上打开橱门一看,竟少了三个,莫非是给媳妇偷吃了,你要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家贼施行家教呢!”姚梁听了不觉好笑,心想家人吃几个香蛋,也值得这么认真。于是便对母亲说:“几个香蛋吃了便算,不必追究吧。”不料他母亲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一听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即找来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叫拢母亲、妻儿等全家人,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吩咐大家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脸盆水中。姚梁一个个地观察过去,别人脸盆的口水都清清的,唯有母亲脸盆的口水漂着一些蛋黄碎。姚梁发觉吃蛋的不是别人正是母亲自己,他正在犯难时,而他母亲却在旁一味催促,问他:“查到了吗?”姚梁说:“查是查着了,不过……”他母亲紧逼着说:“不过要徇私对否。”这时,姚梁实在无法只得壮着胆指出:“蛋是母亲吃的。”母亲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能遇事细心,判事无私,我便放心了。”不久,姚梁奉旨到各州府明查暗访,根据查到的实情,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传说姚梁“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于民,是与母亲的家教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