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报国,他们甘愿血洒战场 鲁艺殉难烈士许多是大城市富裕家庭走来的青年
[盐城新闻网导读] 5月13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这里是鲁艺华中分院殉难烈士纪念地。
5月13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这里是鲁艺华中分院殉难烈士纪念地。1941年7月23日,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鲁艺戏剧系、音乐系近200名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散转移,不幸遭遇日伪军的包围袭击。手无寸铁的师生们宁死不降,奋勇突围,30多人牺牲,60多人被抓走。杰出的文学家丘东平、戏剧家许晴、新安旅行团总干事张平、新安旅苏北分团团长张杰等人,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牺牲的全是年轻人”
在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前,盐城晚报记者遇到了村里74岁的老人杨大林。杨大林告诉盐城晚报记者,由于年代久远,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已经不多了。杨大林对于鲁艺烈士的故事,是从她祖母杨张氏那里获悉的。
“小时候,我祖母经常跟我讲烈士的故事,”杨大林说,村里一直流传着关于鲁艺烈士的故事,以及他们牺牲的过程。比如,鲁艺师生是在北秦庄一家祠堂院内歇脚的,没过多久,就有人来报信,说鬼子来了。师生开始突围。北秦庄四面环水,唯一的出路只有一座桥。许晴带领仅有6个带枪战士组成的战斗班走在前面,负责阻击,丘东平带女生走中间,孟波带着剩下的走后面。

建湖县将部分散葬烈士墓安置在鲁艺烈士纪念碑后,由此纪念烈士。
“后来被打散了,好多女学生就被鬼子抓了,用洋条(铁丝)穿过手腕,抓了起来,”杨大林说得很激动。再后来,桥也被拆了,有的学生只好跳到河沟里,谁想那是一条断头沟,有人淹死在沟里,更多的人被日伪军开枪打死在河里。
“可怜啊,河沟里全是散落的纸张、讲稿、化妆品,”杨大林说,每次祖母讲到这里,都会叹口气,太可惜了,牺牲的全是年轻人。
最小的牺牲学生16岁
杨大林成年之后,曾任当地的大队书记。在工作期间,他结识了3位亲手掩埋学生遗体的村民:吴开兆、朱桂明、秦书行。杨大林说,如今这3位都不在了,但他们都把这段经历告诉了杨大林。
“鬼子走了以后,鲁艺师生的尸体就留在这里。村子里好多人跑反回来,心里实在难受,”杨大林讲,吴开兆他们3人就着手掩埋尸体。“20个男学生一个坑,9个女学生一个坑,用芦席包起来,集体安葬在一块稻田里。”
年轻人的牺牲,让许多村民留下了泪水。在日后的多次讲述中,人们总是感叹,烈士们太年轻了!为了纪念鲁艺殉难烈士,北秦庄的名字被改为东平村。
盐城晚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鲁艺教导主任邱东平牺牲时31岁;鲁艺戏剧系主任许晴,30岁;新安旅行团总干事张平,22岁;新安旅行团苏北分团团长张杰,18岁。在已知出生年月的牺牲学生名录中,年龄最大的是文学系学生、上海人方青萍,27岁;年龄最小的是鲁艺普通班学生、南通人张武钧,16岁。
建湖县政协秘书彭淑玲告诉记者,当时鲁艺的学生,许多人家境不错,一腔热血立志报国。因为理想,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来到盐城。因为理想,他们血洒疆场,英年早逝。因为理想,他们在建湖庆丰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奉献和牺牲。
杨大林向记者讲述鲁艺烈士殉难经过。
建湖县烈士陵园管理处负责人陈磊整理烈士墓前鲜花。
每到清明,杨大林经常被请来向祭扫的中小学生讲述鲁艺烈士的故事。他告诉记者,他希望这些故事,能留在每个建湖孩子的心里。
“平时我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记住这些烈士,”杨大林说,这些故事,孩子不一定全部记得,但是他必须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