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阜宁铁军纪念馆里追忆新四军爱民如子 黄克诚不发绑腿省布料

        [盐城新闻网导读] 5月20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阜宁铁军纪念馆。纪念馆在阜宁烈士陵园内,安息着500多名烈士。
5月20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阜宁铁军纪念馆。纪念馆在阜宁烈士陵园内,安息着500多名烈士。在这里,盐城晚报记者见到了71岁的老人蔡立荣。蔡立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铁军迷”。从1981年到烈士陵园工作开始,他迷上了收集、整理、追根述源和“铁军”烈士有关的故事、史实和资料。他说:“坚持了几十年,就是希望能够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阜宁铁军纪念馆内的雕塑《运筹帷幄 指挥若定》:
陈毅(中) 刘少奇(左一) 张云逸(左二) 赖传珠(右一) 邓子恢(右二)
 
        “一天只吃两顿饭”

        谈起新四军廉政,蔡立荣印象最深的,是黄克诚为减轻民众负担,定下种种规定,与战士们艰苦生活。

        蔡立荣告诉盐城晚报记者,黄克诚带领的新四军第3师是全军7个师中人数最多的,共有3.5万人左右,但是3师花钱最少,这是因为黄克诚制订了很多爱惜民力的训令规定,“比较有名的是减掉军帽翻沿、军衣翻领和两只口袋,不发绑腿,还有军裤宽腰变直腰、大裤腿变小裤脚,这样一改,1943年整个苏北部队就节约服装面料万余(平方)米。”

        “黄克诚还自己拾粪呢,有时他会背着粪兜在路边找人粪,那时候没有肥料,只能拾粪,有时候辛苦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蔡立荣说,“3师1944年1月20日向全师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地方部队为了减轻民众的接济压力,普遍开垦荒地,种菜、麻、黄烟,养猪、羊、鸡、鸭,磨面、榨油、制粉、做豆腐等,部队吃不完的,还送给周边的老百姓。”

        蔡立荣拿出《黄克诚传》指给盐城晚报记者看,“1944年1月20日,黄克诚等再次发出爱惜民力的训令:平时食粮、柴草在三十里以内者一律自运,在三十里以外者尽量自运,但可呈经政治机关允许请民夫运送……凡请民夫,按三十里为半天,六十里为一天计算。三十里除供民夫吃饭外,并给二斤包谷;六十余里给四斤包谷……”

        蔡立荣说,大生产运动后,仅苏北根据地党政机关和部队一年中就减少了约10亿元(法币)的开支,尽管当时生活很苦,“一天只吃两顿饭,但新四军战士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铲除叛徒抱憾牺牲

        另一个让蔡立荣印象深刻的人物,是一位叫陈林的烈士。蔡立荣认为,如果说黄克诚的故事,体现了新四军爱民如子,那么陈林烈士的事迹,则体现了新四军铁一般的信念。

        蔡立荣说,陈林从1939年参加新四军后,就一直把完成组织上安排的民运工作和武装斗争作为自己坚定的信念。“1943年春天的时候,陈林带领区队200多人,到沟墩西、凤凰河边(现在的跃进、阜岗等地)阻击敌寇扫荡,袭击日伪军据点,先后捕捉了几十名汉奸和不纯分子,给敌人沉重的打击。”蔡立荣说,敌人视他为眼中钉,扬言要置他于死地。

 

 阜宁烈士陵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4年9月30日,射阳县一区(喻口一带)区委委员、组织委员兼五乡联防大队长陈林,去射阳一区(今沟墩一带)处理叛徒投敌的事件。当时陈林带着久病之身,毅然执行任务。身体的虚弱、行军的疲劳没能阻止他继续工作。一到目的地,就投入紧张的排查、谈话工作,顺利抓到6个叛徒。

        “开完最后一个会,陈林在预订汇合地点等待联防大队长赵如春,准备集中后整队回区,”蔡立荣遗憾地说,“就当陈林在会合地点休息的时候,被排查遗漏的投敌叛徒——区委干事徐质文,化了妆摸到陈林休息的地方,向刚入睡的陈林开枪了。”

        “不曾想,陈林还是牺牲了。”蔡立荣介绍说,陈林牺牲时只有24岁。牺牲后,为纪念陈林与敌人战斗到底的信念,将当时凤凰乡更名为陈林乡(今陈林村)。2009年4月3日陈林烈士遗骸从陈良新同村迁入阜宁烈士陵园。

        “爱民如子的温情,铁一般的信念,是新四军成功的重要因素,”蔡立荣说,在他看来,这就是新四军的廉政。

作者:姚梦 王倩 祁佳 张一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