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士感动盐阜大地9县百姓自发捐砖建塔
[盐城新闻网导读]
“去芦蒲那,那里有故事。”采访新四军廉政文化过程中,总是听到这样的推荐。5月23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阜宁县芦蒲镇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1959年重建的16.7米高的塔身上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让人肃然起敬。纪念塔不远处静立的土黄色碑亭透着沧桑,亭子是1943年建纪念塔的时候建的,保存至今。当年,这个纪念塔是为1940年10月至1943年9月期间整个盐阜地区抗日阵亡将士而建。
高级干部结婚只是口头宣布一下
阜宁烈士陵园党支部书记蔡立荣告诉盐城晚报记者,新四军三师部队在1940年10月来到阜宁县,1943年日伪军第二次扫荡到盐阜区时,三师转移到盐东县。在此期间,新四军三师在阜宁县发起过单家港战斗、八滩王家桥进攻战斗、陈集歼灭战等多次重大战斗,这些战斗取得胜利之后,周边的老百姓非常认可这支队伍,新四军的廉政风气更是被传为佳话。
“就说结婚这种大事吧,一般人家都会办得热热闹闹的,但是当时在部队里结婚,几乎都是口头宣布,不举行结婚典礼,更别说放鞭炮之类的事情了,军队里结婚是怎么简单怎么来。”蔡立荣说。
1942年8月8日是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的大喜之日,“张爱萍和李又兰在汪朱集结婚,当天两个人在河边谈了一会儿,回来之后就宣布结婚。这样就算结婚了,没有敲锣打鼓,更没有喜宴,就跟平常没两样,”蔡立荣说,“据说,结婚这个日子张爱萍自己都不清楚,还是别人帮着记的。”
“说到结婚,三师八旅政委吴信泉结婚更有意思,”蔡立荣娓娓道来,“1940年,吴信泉与俞慧如在阜宁县二区东坎新荡村(今滨海天场镇)结婚,那一天是12月20日,三师八旅召开营级干部会议,在会议结束时,吴信泉宣布结婚。他们的婚礼实际上是借开会时大家都在,就顺便宣布一下,宣布完了,分点喜糖,大家也就散了,也是没有大排场的。”
蔡立荣说,不要说现在结婚讲究排场、各家各户办得风风光光,就是在当时,老百姓家虽然很穷、很苦,只要家中有人结婚,礼数方面还是很有讲究的,一系列繁琐的礼节,以及热闹的气氛都是有的,但是在部队里,这些一切从简,口头宣布一下就行了。
盐城历史最久的烈士纪念塔
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威严地矗立在阜宁芦蒲烈士陵园内,这是全市历史最久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43年8月。据阜宁芦蒲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李长旭介绍,这座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于1940年10月至1943年9月,在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所辖淮安、涟东、阜宁、滨海、阜东、射阳、建阳、盐城、盐东共9县为抗日而阵亡的新四军三师部队官兵、地方干部、地方武装人员而建的。
“一共有1800多名将士安葬在这里,”蔡立荣说,“那时修一座纪念塔难度很大,没有窑,烧不了砖,也没有任何购买途径,拆了两座庵堂,砖头还是不够,最后周围9县的老百姓自发筹集、左拼右凑才建成。”
“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的一颗炮弹,击毁了纪念塔身的一半。虽然塔的基座还在,但是很多烈士墓、碑都被损坏,三师八旅22团团长陈发鸿的墓还被挖掘盗走了手枪、钢笔等遗物。”李长旭遗憾地说,直到1959年8月,才由阜宁县政府筹集7000元,修缮了被损毁的部分。
“我听说修缮塔身还有一个故事呢!”蔡立荣说,1959年,王澜西、唐棣华(黄克诚夫人)等人曾参加回访团回到阜宁,看看当时阜宁的现状,“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他们一早只能借了县里几辆自行车,花了几个小时骑到这座纪念塔这里看看,没曾想,看到的尽是一片荒凉,塔身不全,墓碑被毁,尸骸散落。”第二天一早,这组回访团悄无声息地走了,只在招待所的桌上留下一首诗。“我记得有一句是‘烈士尸骨寒’。”蔡立荣说。从那时起,阜宁方面将重建芦蒲烈士纪念塔提上议事日程。
“芦蒲的烈士纪念塔是极具历史厚重感的,所以我们也正在努力着手申报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阜宁县民政局副局长杨广华说。
记者感言:
“在1943年修一座纪念塔,连砖头都是周围9县的老百姓左拼右凑才得来的。那时候可和现在不一样,缺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听了这样的介绍,我恍然大悟,原来,修一座纪念塔不是地方财政拨个款、民间人士捐个物就能建成的,需要老百姓的鼎力相助。
那老百姓凭什么挺身而出?那必须是这支部队的所作所为得到地方老百姓的认可,让老百姓爱和敬。
景点介绍:
阜宁芦蒲烈士陵园位于阜宁县芦蒲镇芦蒲村,由抗日烈士纪念碑、陈列馆、烈士墓区组成,共占地45亩。从1943年建塔至今,已经有71年历史,是我市历史最悠久的抗日烈士纪念碑,每年约有2万人次参观。
建塔工程于1943年6月15日开工,9月25日举行落成典礼暨公祭大典。纪念塔塔顶手举钢枪的新四军战士由铸铁浇铸,雕塑家芦芒亲手设计。阜宁益林商会捐资在主塔偏东南侧建水泥钢筋浇铸凉亭一座。该凉亭现在仍然完好无损地陪伴在纪念塔一旁。
作者:祁佳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