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亲历者忆白驹会师时的新四军 “先付了钱,才肯接过烧饼”
| ||||||||||||
5月23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大丰白驹镇的八路军、新四军狮子口会师纪念碑前。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二纵队六团和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一团三营,在白驹狮子口桥头胜利会师,打开华中抗日全新战局。新四军、八路军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白驹镇有位李元祥老人,今年89岁。74年前,李元祥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与了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的欢迎大会。 “以前白驹是没有共产党部队的,只有韩德勤的部队。当时国民政府的江苏省民政厅就曾在我们白驹活动,”李元祥说,韩德勤的部队吃饭不给钱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家都不敢靠近。 黄桥决战后,新四军一路向北追击韩德勤余部,来到白驹。“韩德勤的部队跑了,我们被发动起来去迎接新四军,我作为学生代表也参加了。当时大家手上都拿一面小三角旗,上面写着‘欢迎共产党’,”李元祥眯着两只眼对盐城晚报记者说:“其实啊,当时大家也不清楚什么是共产党,都以为新四军就是共产党。后来有人说这是‘朱毛的部队’,大家还是弄不明白谁是朱毛。” 很快,人们就看出新四军与国民党部队是不同的。新四军不强占民房,住宿专挑祠堂、庙宇。即便要借住老百姓家,也客客气气地征求别人同意。有时候晚了,新四军战士就靠在路边地上休息,绝不侵扰百姓。 “有人戴帽子,有人没帽子,有人帽子上是两个纽子,有人帽子上还有徽标,”李元祥回忆说,曾有个新四军干部,主动走到他们身边,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况,“说话很随意,没有官架子,不像以前当官的。” “我们老百姓为了迎接新四军,专门做了好多烧饼送过去,”李元祥说,没想到,新四军坚持不能白吃烧饼,非要给钱。先把钱付了,才肯接过烧饼。“八路军是来支援的嘛,新四军要请八路军吃饭,当地群众帮着采购一些鱼啊、菜啊,最后钱算得清清楚楚,绝不占老百姓一分钱便宜。” 说到这里,李元祥想起一个小故事。白驹有位金大嫂,家里住了一位新四军干部。新四军干部不小心把家里水瓶打碎了,表示要赔偿,但金大嫂坚决不同意。不久队伍开拔了,离开时金大嫂才发现,干部把一双雨靴整齐地摆放在家中,算是抵水瓶的。 “那时候,雨靴是好东西,很少人家有。普通人家,下雨时全是光脚上路的。”李元祥说,金大嫂特别爱惜这双雨靴,专供孩子下雨天上学用。 借商会电话确定会师 1986年,是新四军重建军部45周年。那一年,新四军纪念馆对外开放,建军广场的新四军雕塑也立了起来,作为当年的纪念活动之一,大丰白驹的会师纪念碑也正式建成。 “事情开始时,谁也不知道建什么,”原大丰党史办副主任陈海云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当时盐城方面给大丰的文件上,只是说要建一个纪念设施,具体建什么,没有明确要求。 “有人说建桥有人说建塔,意见很多很不一致,讨论到最后,才决定建碑。”陈海云说,一开始是盐城和大丰共同建设,但具体由大丰方面实施。为了建好会师纪念碑,大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总协调的工作交给了原来新华书店的一位经理。“这么多年过去,找不到他人了,不然可以说说设计方案是怎么选定的。” 陈海云还澄清了一件事。对于八路军、新四军会师,坊间传闻比较多。大家普遍认为,两支部队一路向南一路向北,打着打着就遇上了。其实并非如此。“新四军得到的通知是到了白驹不再向北,八路军则是到了刘庄不再向南。两支先头部队是通过电话,确定了会师联欢的事情。”陈海云说,当时电话很少,只有商会才有。新四军是从白驹商会打电话到刘庄商会,才与八路军接洽上的。 记者感言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我是不信。”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热点事件时,这句话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新中国成立65周年,社会在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但是依然有人表露出不满意、不相信的情绪,本是“同船渡”,却无法彼此信任。这是为什么? 听大丰白驹镇“活字典”李元祥老人讲述的故事,或许能解释这个疑问。老人说,两军会师后,当地的老百姓特意做了很多的烧饼送给战士们吃,他们执意要给钱才肯收下,并说:“白送的,坚决不能要!”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士们严格遵守纪律,用实际行动保持良好的风气。时代虽在变迁,光荣的传统却不能丢,唯有用真心践行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老百姓才能重拾对社会的信任。 盐城晚报见习记者 王卉 景点介绍 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碑,位于大丰白驹镇狮子口桥东北境内,于1986年6月建成。占地1600平方米。碑身为钢筋水泥建筑,高22.6米,形似一把直插云天的双刃宝剑,顶端浮雕为镰刀斧头,象征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共领导下的两支工农抗日武装。碑的正面朝西。上刻有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三师原副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手书“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