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华中工委纪念馆内看干群关系 陈丕显带干粮帮农民种地

    当时开给地下情报员王海兰的证明书。

    陈恩标向记者介绍情况。

    陈丕显曾用过的暖炉、水壶和马灯。

 

 

 

    5月19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射阳县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11月10日,华中工委在射阳县耦耕堂正式成立,陈丕显任书记。从1947年11月到1949年6月这18个月里,华中党、政、军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华中地区军民坚持敌后斗争,进行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为淮海战役乃至渡江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

    华中工委纪念馆负责人陈恩标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华中工委继承了新四军时期的廉政爱民思想,成立当天就发出了《关于执行彻底平分土地的指示》,明确提出彻底平分土地是土地改革运动的总方针,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1948年2月12日,著名的华中土地会议召开。

    “到1948年底,华中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平分工作,1500万人平均每人分得土地2亩左右,有400万人领到了土地证。”陈恩标介绍说,老百姓是很实在的,谁给他们田地,他们就跟着谁干。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保田保家,参军热潮高涨起来。射阳全县每年有四次参军,每次达一个团的兵力,民兵由5000人左右猛增到20000人。一时间,部队里出现许多“翻身连”、“翻身营”,地方上也多了不少“保田队”、“支前队”。

    陈恩标说,华中土地会议是华中土改的发动机,其成果接受了淮海战役的考验。陈恩标指着展厅内一辆已有些磨损的小推车说,淮海战役打响后,华中工委领导华中军民全力支前,老百姓们就用这些小推车运输粮食到前线。根据相关资料,由华中工委组织支前的民工有168万人,8万辆独轮车,4000辆牛车,共计运输粮食6850万公斤。

    “淮海战役敌我军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但实际上,一个解放军背后,都有十来个民工支持和帮助,实际上是80万对600万!蒋军怎么可能赢得了?”陈恩标说。

    渡江战役期间,华中再次掀起支前热潮。陈恩标介绍,“1949年3月,为了支持渡江战役,县支前总队动员干部民兵15000多人,组织民船370多条,赶赴前线支援解放军渡江。同时组织了战勤团,将100多万斤大米运往前线,同时县委、县政府又动员小车2300辆,干部民兵将近3000人,组成运输总队,统一前往陇海路转运军需物资。”

    2

    国内罕见的“证明书”

    每个纪念馆都有“镇馆之宝”,华中工委纪念馆建成的时间并不长,2007年才建成对外开放,馆里也有一件十分珍贵的资料。陈恩标说,这份资料相当于是“镇馆之宝。” 

    这是一份证明书,内容是“兹有王海兰为本分区住合德地下情报员,特此证明。”落款印章是“华中苏北军分区司令部”。

    陈恩标介绍说,这份证明书非常罕见。在战争年代里,出于保密的原因,很少会给地下情报员开证明材料。当时华中工委之所以选择在耦耕成立,而不是合德镇,就是因为合德镇敌我人员复杂,这份证明书,再一次佐证了当时的情况。

    华中工委从组建到撤销,前后一共18个月时间,却对解放战争的进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陈恩标说,18个月时间里,有14个月驻扎在射阳耦耕堂。在此期间,华中工委上到书记陈丕显,下到普通工作人员,都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陈恩标介绍说,有一次陈丕显走访南港村,发现村民王文田家人多,劳动力却少,土地抛了荒。第二天一早,陈丕显带着20个警卫员赶过来,自带干粮,帮助王家整地、上水、栽秧,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去。

    而华中工委常委、华中指挥部司令员管文蔚,则经常到贫苦农民家中探访。有一位姓赵的农民,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偏偏孩子烧饭失火,把屋子和全部家当给烧了。管文蔚与大伙一起救了火,回头就找乡长商量,想办法帮赵家盖房子。最后拆了耦耕堂几间旧房子当建材,管文蔚又贴了三担盖房子的草钱作为资助。房子盖好后,还给赵家送去了棉袄、衬衣,帮助赵家人渡过难关。

    记者感言

    都说军民关系鱼水情,听得多了,就觉得有些抽象。但走访华中工委纪念馆后,这种认识才真正具体起来。中国老百姓是朴实的,谁帮助他,他就回报谁。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大规模支前运动,就是老百姓对当年共产党的回报。

    现在我们也谈干群关系鱼水情,但时不时会出现怀疑、纠结、不信任的插曲,有些场合甚至会引发干群对立。为什么会这样?

    走群众路线,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年,华中工委一路向前,从耦耕堂到总统府,凭的就是这个信念。今天,我们只有传承这种信念,才会真正融合干群关系,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景点介绍

    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于2006年3月份开始筹建,2007年5月12日正式开馆。该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以华中工委旧址“四合院”为原型,青砖黛瓦,以“在华中工委旗帜下走向胜利”为主题,共分5个展厅,以丰富的照片和文字展现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领导华中抗日;抗战胜利后,以陈丕显为书记的中共华中工委以射阳为依托,领导指挥整个华中敌后军民坚持原地武装斗争,推动土地改革,组织支援前线,培养干部队伍那段光荣岁月里的战斗历程和历史功绩。纪念馆现已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