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马援
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他是东汉初期的名将,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早在他为新莽政权任郡督邮时,因私自放走囚犯而亡命北陲放牧。几年后,他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归附他的竟有数百家。他对宾客们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一个堂堂男子汉,要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生活越艰苦,越要坚强,年岁越大,精神越要旺盛。他又叹息说:“财产多了,贵在于能够赈救贫困,否则就成为守财奴!”于是,他将谷帛分散给亲朋故旧,自己仍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马援先是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及刘秀建立东汉,马援投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因功升为陇西太守。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因平服先零羌有功,擢迁为伏波将军,奉命反击匈奴。当他凯旋班师回朝时,亲朋故旧孟冀等人来祝贺他,他慷慨激昂地对孟冀等人说:“男儿要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意思是男子汉应当为祖国英勇作战,抱定宁愿死在边疆的决心,用马皮包裹尸骨归葬,怎能躺于床上,死在自己儿女的身边呢!
建武二十四年(48年),武威将军刘尚出击武陵(治所今湖南溆浦南,辖境今湖南、湖北、贵州三省交界)的“五溪蛮”(即五河的少数民族)失败。马援这时已62岁,多次上书请战都未得批准。马援知道光武帝怕自己年老不中用,便披甲跨马,纵横驰骋,左右开弓,以显示自己宝刀未老。光武帝刘秀笑着说:“将军真是勇猛的老将!”于是,马援率军南征,临行那天晚上,马援对友人说:“我深受厚恩,自知年纪已老,总是担心不能殁于国事,如今得其所愿,即使战死沙场,我也甘心瞑目了。”
马援十分重视立身为人。他认为,做人起码要求是“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有可能的话,还应“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他在前往交趾(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时,就以这些做人准则写信给自己的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要他们不要取笑和议论他人的短处,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堕落成为轻薄儿。他一生戎马倥偬,北出塞漠,南达交趾,“海内未闻其过,众庶未闻其毁”。最后,他因疫疾病死于军中。
马援死后不久,突然飞来横祸,以致死不得葬。原来,他在南征交趾时,喜欢吃当地土产的薏苡(俗称“药玉米”、“回回米”),回师时便装载了一车,想移种于北方。后来,有马武、侯昱等人上书皇帝,诬说他载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彩的犀角。于是,不仅招致他本人久久不得安葬,连同妻子儿女也受到牵连。经过妻子及侄儿马严六次上书诉冤,才得以免罪。“薏苡明珠”这句蒙冤遭谤的成语,就是根据这段史事而流传下来的。
“马革裹尸”这一豪言壮语,在后人的诗中多有引用。唐诗人李益《塞下曲》中,有云:“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明人张家玉《军中夜感诗》有云:“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清人沈绍姬《题前监军闻启祥传后》诗:“总为人们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而“穷且益坚,老当益壮”这句成语,也如实地写照出马援的光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