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四“一”孝廉第五伦

  第五伦,字伯鱼,西汉时,其祖父第五次被迁徙到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遂以迁徙次序为姓氏。新朝王莽时为郡吏,又为乡啬夫。因为做了很久的官但只是小官吏,没有做过大官,自己改姓名为王伯齐(袁宏《后汉纪》作“王伯春”),当时久居河东,号为道士。建武时,京兆尹阎兴召他为主簿,负责监督铸钱,统领长安市场。因为孝廉而被推举为官,候补淮阳国医工长,但没有到任。追拜会稽太守。永平年间,到蜀郡做太守。建武年间,代替牟融为司空。一生活了八十多岁,以一心为民、一身正气、一生清贫和一心奉公四个品质体现了其“峭直”、“贞白”和“善政”,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一心为民,生性正直。无论在哪儿做官,都以为民解忧为己任。早在他担任京兆尹主簿时,具体负责长安城内的市场交易。他认真校正秤、斗、尺等度量衡器具,严格市场管理,很少发生缺斤缺两的事。即使买卖双方有时出现争执,只要他一出面,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担任会稽太守时,他发现当地素有迷信鬼神的风俗。每逢过节,民间都大量杀牛祭神,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他明令禁止,违者惩处。如此一来,流行多年的歪风很快杜绝,劳苦大众无不由衷地感激。在蜀郡太守职位上,他鉴于郡府中的属吏从官皆多豪富,有的钱财竟达上千万。他们上下班都乘着华丽的车子,骑着高大肥壮的骏马,耀武扬威,神气十足。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人也都竞相摆阔气,讲排场,致使百姓叫苦连天。于是,他又毅然采取措施,将富户出身的官吏全部裁汰,另选清贫正直之士替代,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反腐倡廉。从此,当地不正之风渐渐消停,吏治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他还认真考核每一个属吏,向上举荐了很多德才兼备者,其中不少人,后来都受到朝廷重用。
  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第五伦一身正气,凡事秉公而行,从不曲意逢迎。汉章帝时,外戚当权,先是马皇后之兄马寥、马防、马光同时身居要职,手执大权,威震朝野;后是窦皇后之兄窦宪掌管禁军,出入朝廷,红极一时。不少仕宦之人犹如墙头草,随风摇来摆去,毫无个人主见。第五伦却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一身清白。他认为:戚族过盛,应防止他们骄奢擅权,危及朝政。便屡屡上书,抨击时弊,要求抑制外戚势力。他还明确提出:“对外戚可封侯以富之”,但不能“职事以任之”。结果,得罪了不少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同流合污,常常在章帝面前进谗言,致使他一度受到皇帝的冷落。但他毫不气馁,依旧刚正不阿,不入俗流。为此,时人将他同西汉时期的诤臣贡禹相媲美。
  一生清贫,艰苦朴素。第五伦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优厚,但他从来不骄不奢,不淫不逸,生活十分节俭。在他担任太守时,常常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亲自下厨房烧火做饭。每领到俸粮,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赠送或以最低价格卖给百姓中较为贫困的人。升为司空后,他依然“不修威仪”。除上朝时乘着一辆瘦马拉的旧车外,平时穿布衣,吃糙米,徒步而行。
  一心奉公,清正廉洁。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他的儿女们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的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多次去探望,回来也能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即使不去探望,却也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第五轮的一心为民、一身正气、一生清贫和一心奉公四个优秀品质呼应了他的 “峭直”、“贞白”和“善政”,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不妨学习一下第五轮的四“一”优秀品质,常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一颗一身正气的心、一颗一生清贫的心、一颗一心奉公的心,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锤炼党性,净化思想、纯洁灵魂,立足实际情况、敢于坚持标准,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