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的“卧底”反腐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不但自身清正廉洁,而且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因此,于成龙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并且在反腐败过程中,使用“卧底”的手段,收到非常明显的成效。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受命为两江总督,自直隶启程,轻车简从,微服袖钱数十文,直赴江宁总督府。在赴任途中,他自投旅舍,做了调查,了解到时任江宁知府周艮甫在江宁任职多年,上下勾结,又有朝中权贵撑腰,势力很大,贪贿徇私,强霸民女,无恶不作。但其师爷周俞承在百姓中的口碑颇好,不吃请,不受贿,办事也竭心尽力,比较公正。
为了尽快掌握周艮甫贪赃枉法的证据,于成龙派人联系周俞承,讲明利害关系,要求他暗中搜集周艮甫贪腐的相关证据。周俞承欣然答应,成为“卧底”。回到知府衙门,周俞承就开始收集整理周艮甫的贪腐证据。由于他是周知府的刑名师爷,知府大人贪腐作恶的故事,以及和许多贪官之间如何沆瀣一气的牵连,他基本都清楚,很快就完成了“卧底”任务,把周知府违法犯罪的第一手材料递送到于成龙的案头。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知府周艮甫被诛,周俞承反腐有功,被于成龙保荐,在福建按察使手下当副使,专职反腐,成为真正的反腐斗士。
于成龙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不但自身清正廉洁,而且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因此,于成龙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并且在反腐败过程中,使用“卧底”的手段,收到非常明显的成效。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受命为两江总督,自直隶启程,轻车简从,微服袖钱数十文,直赴江宁总督府。在赴任途中,他自投旅舍,做了调查,了解到时任江宁知府周艮甫在江宁任职多年,上下勾结,又有朝中权贵撑腰,势力很大,贪贿徇私,强霸民女,无恶不作。但其师爷周俞承在百姓中的口碑颇好,不吃请,不受贿,办事也竭心尽力,比较公正。
为了尽快掌握周艮甫贪赃枉法的证据,于成龙派人联系周俞承,讲明利害关系,要求他暗中搜集周艮甫贪腐的相关证据。周俞承欣然答应,成为“卧底”。回到知府衙门,周俞承就开始收集整理周艮甫的贪腐证据。由于他是周知府的刑名师爷,知府大人贪腐作恶的故事,以及和许多贪官之间如何沆瀣一气的牵连,他基本都清楚,很快就完成了“卧底”任务,把周知府违法犯罪的第一手材料递送到于成龙的案头。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知府周艮甫被诛,周俞承反腐有功,被于成龙保荐,在福建按察使手下当副使,专职反腐,成为真正的反腐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