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张闻天:在比干和箕子之间的选择

  内容概述

  “文革”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张闻天的两篇遗作《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和《党内斗争要正确进行》,对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如何发展生产力,如何正确地开展党内斗争、维护党内民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那个风声鹤唳的时代,这两篇文章是如何保留下来的?本文记述了张闻天与在复旦大学外文系当教师的外甥马文奇“合谋”的经过。

  被软禁在肇庆的张闻天,专门把外甥请过去,托付自己的一叠文稿。马文奇用塑料纸包好,放在从当地购来的鲜龙眼下面,安全带回上海。一式誊抄两份,共七十多万字。加上原稿3份,分别藏在自家书堆里、市内亲戚家和老家乡下,一直等到“文革”结束才重见天日。

  经典名句

  “文化是毁灭不了的!别看现在知识分子万马齐喑,其实是在万马齐思,酝酿着文化繁荣的到来。”              --张闻天

  背景和启迪

  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被推选为党的总书记的老革命家,1959年庐山会议上蒙难,他的苦苦求索,是共产党人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元帅批评“大跃进”,当时的气氛已经不利。党内秀才田家英、胡乔木给张闻天打来电话,劝他少讲。但张闻天作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还是在小组发言中义无反顾地讲了整整一个下午,“很系统、很完整”地剖析了“大跃进”的错误。他还尖锐地谈到党内民主问题,希望“领导上造成一种空气、环境,使得下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形成生动活泼、能够自由交换意见的局面”。可惜,张闻天的发言与彭德怀给毛泽东主席的信,被视为“互相呼应,武文合璧,相得益彰”,“眼看着庐山这场政治风暴将他席卷而去”。杨尚昆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回忆张闻天》一书序言中感慨:“闻天同志书生本色的主要表现,当然是那种正道直行、刚直不阿的品格,是那种上下求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从庐山回到北京后,夫人刘英抱怨他做外交工作,不该在国内经济问题上发言。张闻天用韩愈的话回答:“物不平则鸣。脑袋里装了那么多东西,心里有那么多话,能够不说吗?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

  “文革”中闹出薄一波、安子文等“61人叛徒集团”错案,逼着曾主持中央工作的张闻天证明:这些同志出狱没有经过中央批准。张闻天两次写信给知情人康生,要他请示请示中央该怎样处理。在没有回音的情况下,决定由自己承当一切责任,证明薄一波等人出狱是经他批准的。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在江苏无锡病逝,当时他的姓名不能公开,刘英只能在花圈上写“献给老张同志”。

  张闻天曾对外甥说:“要做比干刚强谏死,不做箕子佯狂自全。”这位老共产党人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向党袒露心曲,这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令人动容。虽然有时候在高压下也不得不做点违心的检讨,但在另一些特殊的际遇下,总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表现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