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的铿锵回音 二炮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的清廉“密码”
“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这是“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得者杨业功的颁奖词。这位于2004年7月因病逝世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保家卫国的军人情怀,还有他一生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
2012年8月12日,坐落新安江畔的杨业功纪念馆建成,建成两年,就已迎来8万多人参观缅怀,留言簿和网上留下20多万条感言和跟帖。
将军离开10年,是什么原因,使他清正廉洁的精神历久不衰?是什么力量,使杨业功纪念馆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着全国各地不同人群参观学习?走进纪念馆,转动时空的魔方,探寻将军为官清廉的人生“密码”,一切皆有了答案。
自古为将廉生威
纪念馆里,标注着杨业功一生坚守的两个阵地,一个是为国仗剑的导弹阵地,一个是清正廉洁的气节阵地。
当旅长时,他写下“携礼莫入”挂在门楣上,挡了送礼者的脚步;当上将军,有人找他谋求“关照”,被当面怒斥“有能力不用找,没有能力找也没有用”;当了司令员,经手上亿的经费,他坚持“花好每个铜板”,一分一毫问心无愧。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一些参观者在留言中写道:“从焦裕禄到牛玉儒,从杨业功到杨善洲,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队伍的主色调,越来越多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好党员好干部,必将支撑起共和国坚挺的脊梁。”
“从来败军多骄奢,自古为将廉生威。”这是杨业功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如今也成为党员干部“廉政语录”。第二炮兵纪委和政治部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学习杨业功廉政事迹,号召党员干部“远学焦裕禄,近学杨业功”。某基地以杨业功为镜,出台作风建设22条措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20项细则、严格经费管理10条规定。
甘守清贫养廉名
纪念馆里,有一座等比例复原的杨业功旧居:门窗破旧,墙壁斑驳,卧床是30年前将军用4个大木箱拼成的;餐桌、衣柜全是20年前自制的;一只浅蓝色的搪瓷碗,从排长到将军用了30多年……
“这是将军的家吗?”看着这份“数字家产”,参观者一遍遍问讲解员。而在往前墙壁上的一张照片,也让疑问的人禁不住泪湿眼角。病中的杨业功,穿着一件掉了扣子的旧棉袄,坐在用了20多年的餐桌前,面前摆着那个浅蓝色的搪瓷碗,一个蛋糕,几碟小菜,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回忆,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坐着轮椅参观了杨业功纪念馆,老人几次语噎:“战争年代缺吃少穿,勤俭节约倒是不难,但在物质充盈的今天,尚能如此殊为不易。
党的传统还在,军队作风还在!”
一张照片,一个廉洁故事。人们在震撼和反思中,找到杨业功清廉俭朴的精神之源。他常说:“生活俭朴一些、平淡一些,欲望就会少一些,烦恼就会远一些。”俭以廉为本,奢为贪之源。杨业功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不为富贵走贪路,甘守清贫养廉名。
如今,安徽省黄山市委要求机关干部走村串户带足“四个一”:一盒方便面、一个咸鸭蛋、一包榨菜和一瓶矿泉水,不给基层添麻烦。
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传递的,是巨大的能量。
秉节如竹清风在
纪念馆的将军旧居里,居室简陋,却满屋书香。客厅的茶几上,摆着尚未读完的经典著作;卧室的床头,摆着厚厚一摞理论书籍;墙角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藏书。
古今名著,中外经典,许多书籍被杨业功翻得卷了边,有的还密密麻麻布满批注和体会。他不喜欢交际应酬,除了拼命工作和学习,填词作赋、挥毫泼墨便是他最大的情趣爱好。
一位参观者感叹道:“情趣上的俗与雅、生活上的俭与奢、官场上的清与浊,是战胜自我的作战,更是争取军心、民心的作战,杨业功是一名‘常胜将军’。”
1999年,杨业功在北京组织阅兵训练,一名基层干部给他送去一些宣纸。他严肃地说:“共产党员的党性岂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啊。”一次,有位老乡知道杨业功爱吃粳米,便让人捎来20斤,他硬是按市场价付了钱。
留言簿上记录着人们的感动:“这种小到‘一袋米’‘一张纸’的坚守,更为可贵,发人深省。”“厚德为范,精忠为碑!”“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爬得多高和走得多远,而是在于自身如何纯净和坚守。”
遗响犹存正家风
干部家风,在今年成为了一个热词。走进杨业功纪念馆,人们不禁问:“身为将军,杨业功的家风如何?”
纪念馆里,记录着杨业功两次“约法三章”。从当旅长开始,他就给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提要求:“不许干预我的工作;不许享受任何‘特权’;不许收受任何钱财和好处。”
2003年底,杨业功病重住院,他再次交代:“无论我手术成功与否,任何人不得找医院麻烦;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来看我;家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受礼品和现金。”
妻子杨玉珍,不管风吹日晒,都是自个儿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儿子杨波涛在基层时,想“蹭”父亲的便车回家,结果被赶下车;弟弟从老家投奔,想在部队招待所谋个差事,好话说尽,他就是不点头;在最后一次述职报告中,他写道:“我家4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3000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
当年,杨波涛结婚,杨业功明确不办婚宴、不收礼金,以茶话会的形式请来亲朋好友坐了坐,让一对新人种下两棵桂花树作为纪念,花费832元还是自己掏的腰包。如今,杨波涛看到当时简朴的婚礼留影,仍心存感激:“婚礼虽然简单,但我觉得这是世上最隆重的婚礼。”
今年春节,纪念馆接待了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女孩对男孩说:“我们结婚也一切从简吧,像这样种些树倒是不错的主意。”临走时,女孩告诉工作人员,他们已决定把举办婚宴的钱换成一万棵树苗,染绿一片荒山。
新华社记者张选杰、王玉山
八一建军节,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的杨业功纪念馆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纷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到这里深切缅怀这位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
人们敬仰他,是因为他是一员战将,一生枕戈待旦。
人们敬重他,是因为他是一名廉将,一生清风正气。
自2012年8月杨业功纪念馆落成以来,先后有8万余人纷至沓来,许多人参观后潸然泪下;自2004年7月杨业功不幸病逝后,人们先后在网上和留言簿上写下20多万条令人动容的感言,称赞他为新时期“军中焦裕禄”……
“越是位高权重,越要在生活小事上防微杜渐”
杨业功生前曾参与筹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常规导弹旅。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的战役指挥员,杨业功公私分明,毫厘必究,从未在占公家便宜上迈出半步。
在杨业功纪念馆参观,讲解员总会讲起将军生前关于钱的两个故事。
1998年,杨业功年迈的父亲患白内障住进基地医院,院领导提出免除治疗费用,杨业功不为所动,坚持让家人全额交清4200元治疗费,担心“好心人”把发票拿去报销,特意让妻子要来当场撕掉;2004年,他身患癌症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治疗期间,基地在南京的招待所经常熬点汤送去,出院时他专门拿出2000元钱交给所长。
“杨业功在世时常说,越是位高权重,越要在生活小事上防微杜渐。身为基地司令员,他每年研究调整干部众多,过手审批经费数额巨大,无论用人还是理财,杨业功只有一个标准:掌权为公。”杨业功生前所在基地现任领导说。
尽管已过去多年,在第二炮兵某基地仍流传着杨业功“发火”的另外一件往事:一位在副团职岗位工作了4年多的湖北籍老乡,找他帮忙想在职务上动一动,杨业功生气地批评道:“有能力不用送,没有能力送多少也白搭。”常委会上,他专门提及此事,恳切地对大家说:“用人不公就是最大的腐败。平时不能秉公用权,战时如何指挥千军万马?”当年,这名干部被列入计划安排转业。
在杨业功纪念馆,观众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在展出的军大衣、水壶和方便面前驻足,这是杨业功生前下部队时经常随身携带的“三件宝”。
“他生前曾对官兵说,衣能御寒,水能解渴,面能充饥,出差下部队,就不会耽误事了。”93岁的老红军骆学平,坐着轮椅来到纪念馆,看到将军简衣素食,清贫自乐,老人几次语噎:“战争年代缺吃少穿,勤俭节约倒是不难,但在物质充盈的今天,尚能如此,殊为不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在!军队的优良作风还在!”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键要看钥匙给了谁。杨业功为政清廉得民心,这样的领导干部越多,‘老虎’‘苍蝇’就会越少!”黄山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唐晓文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