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碧翰烽:教育部靠什么刹住送礼风?

    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学习贯彻中央纪委“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中秋和国庆“两节”期间及开学前后党风政风监督、“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4-09-01)

    会议强调,当前正值秋季开学,中秋、国庆即将来临,要抓住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发信号、用狠劲、出实招,坚决纠正“四风”。一是严禁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相互走访送礼、公款旅游、大吃大喝等行为。二是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和《禁止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问题的规定》执行情况纳入秋季开学检查重要内容。三是加强执纪监督,畅通监督渠道,接受群众监督,对顶风违纪行为快查严处,查实一起、通报一起、曝光一起。四是深入开展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这些年来,关于教育部的禁令是层出不穷,检查、督查也是接连不断,尤其是在开学前后。但是,可以说,这些年来的种种禁令,几乎全部落空,很少有落到实处。补课的依然补课,乱收费的依然乱收费,择校的依然在择校,读书难的依然读书难,如此种种,在百姓眼里最为重要的读书一事,依然存在着多少乱象与无奈。

    此番,教育部再度展开“反四风”行动,乘着的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气候,更有中央八项规定的雷霆之势,还有当前打虎拍蝇的高压震慑。当此之时,能不能让过去的禁令不再是稻草人,而真正能够发挥点威力,做到取信于民。

    有三点可以检验的标志,也就是说,能不能解决三大顽症,可作见证:一是送礼风。当前,正值开学、中秋、教师节之时,关于给老师送红包、礼金的事,又恐怕在不少家长心中直打鼓,不管怎么变,总是有一些纠结。而有的老师也觉得委屈,总觉得一板子打死了,不是所有老师都是收红包、礼金的。

    二是乱收费,尤其是“被自愿”的乱收费问题。前不久,有位教育系统的同志说,现在各个学校常常要学生家长填一些“自愿”的意见书,表面上看是“自愿”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强制”。如果真是“自愿”,又何必要你填意见书呢?这只不过是给学校一个迎检的证据而已。因此,真正要实现“自愿”的话,就要废除这种“被自愿”的意见书,从而能真正检验学生家长的“自愿”度。否则的话,各种各样的乱收费永远无法根绝。

    三是“小金库”问题。自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查处了不少学校存在的“四风”问题,有不少就涉及到“小金库”问题,这其实就是乱收费的一个反映,并且反映了学校财务的严重混乱。比如有不少学校仍然乱发福利、补贴,组织公款旅游,恐怕不少经费就来自于这些“小金库”。

    如果说,教育部有诚意、有决心来解决这三大顽症,才是真正的动真格、出实招,至少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硬举措:第一,敢于冲破一些学校的利益集团。无论是乱收费,还是小金库,以及送礼之风的盛行,都是学校利益集团的反映,教育部门有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冲破,值得关注。

    其二,要以中纪委“打虎拍蝇”的手段,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对教育领域存在的“四风”和腐败问题进行坚决、彻底的扫除,真正查处一批案件,打掉一批老虎或苍蝇,达到高压震慑的效果。

    第三,就是要建立完善治本的制度举措,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开平台,将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予以公开。特别是在财务方面要全面推行“公开”的制度,将学校所有的收支细目,向全社会予以公开,接受监督。

    如果说教育部还只是发发禁令、通知和文件,然后装模作样地派几个督查组,是不解决问题的,注定也就只是一阵风,而且本身就是“四风”的一阵风,只会更进一步的丧失公信力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