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群众路线
贞观十三年久旱不雨,唐太宗诏令五品以上官员上奏疏、献计策。谏臣魏征毫不客气,应诏而作《十渐不克终疏》。太宗终年忘乎卑俭、意在奢纵,并发表谬论曰:“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针对于此,魏征不留情面,痛批太宗,其词强理直,可谓酣畅淋漓。疏曰:“自古以来,未有因百姓逸乐而致社稷倾败的,怎么会有害怕百姓逸乐,而故意加重其劳役的道理?皇上这话恐怕不是兴邦之言,也非安人之长计!”(作者译。唐朝为了避讳“李世民”之“民”字,均将“民”字换成“人”字,以下皆同。)
看来明君也有打盹儿犯糊涂的时候,唐太宗之“役民制逸”的思想,就是妄图脱离群众、为自己的放纵骄奢寻找借口,所以“感召老天久旱不雨”。魏征步步紧逼,在奏疏中引用《尚书》为政古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老百姓是邦国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泰平,身为人君,怎可不对百姓生起敬畏之心?
此奏疏太宗读后深加奖叹,倍加重视。这是太宗极为可贵之处,历代人君,鲜有能及。太宗为了“反复寻研,朝夕瞻仰”,竟然将魏征奏疏陈列在宫廷的屏障上,以便时常提醒自己“闻过能改”。
魏征之直言进谏彰显古代文人君子正气浩然、宁直不屈的气节,和位极人臣、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胸怀。太宗的闻过能改,则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国,其德乃普”的圣君明王的典范,这一点凡夫为之尚难,况一国之君、万乘之主,诚可敬哉!
受魏征谏言影响,唐太宗一改往昔浮华之气,躬行爱民。在《唐太宗白字箴言》里可窥见一斑,其开篇即有体恤百姓艰苦辛劳之语: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可见,太宗能够取得“贞观之治”的根本原因源于他懂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群众路线,并去切实践行之。与群臣谈话时,太宗深有体会,常告诫群臣:“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利益来奉自身,犹若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意思是说,治政先将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损百姓、肥自己,则像割去自己身上的肉来填自己的肚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唐太宗的群众路线思想多来自于以魏征为首的诸位谏臣。这里有一段君臣对话,令后人赞叹不已:
太宗曰:《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主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太宗说:百姓爱戴君王,君王要敬畏百姓;天子有道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无道则百姓弃而不用,民志可畏啊。魏征对答:古人说君王似舟,百姓似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陛下您说得对!
这段对话似是君臣之间一个弹琴,一个鼓瑟,琴瑟相合奏出一段千年佳唱。历代相传的君民舟水的关系,至今仍被为政者奉为镜鉴。当然“君民舟水的关系”也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治政真理存在着,古往今来,历史无数次地印证它的正确,更无有超越此理者。
唐太宗以此为圭臬,高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伟大旗帜,下令轻徭薄赋、不夺民时,并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率先垂范,为政俭约,其时的百姓生活富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官员一心为公、政风清廉,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孔子在《孝经》里阐述谏诤之道时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唐太宗身处尊位,却知人善用,从善如流,敬畏民志,尊重黎庶,换来的是23年国泰民安的贞观之治,同时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厚实的基础,其功业千年昭彰。